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智力”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18847 浏览:829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语文学科教育的要素系统中,教材内容、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以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讲,探讨这三个方面,是实施“情智”教育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一、以材育人,熟悉“情智”

感受“同理心”运用的妙处。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郑使烛之武说秦退兵。当时的情势比较:秦晋两强攻郑;郑国危若卵蛋,存亡全系于秦伯的一念之差。稍有不慎,不仅烛之武性命堪危,就连郑国宗庙也不能顾存。在这种情况下,烛之武把握住了秦伯虽与晋侯盟,但其心则“硕鼠两端”的心理,站在秦穆公的态度上,具陈亡郑之弊端:
1)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再加上以利诱秦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终极使秦伯幡然醒悟,毅然领军弃郑返秦。这一次较量的结果竟是弱郑胜于强秦。由此可见,恰当运用“同理心(换位移情)”对于不足的解决,真是大有裨益。
培养乐观、坚韧的品质。一代文豪苏东坡,他的人生坎坷曲折、大起大落,艰难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可苏学士依然保持内心的宁静,照样饮酒抒怀、“把酒问月”,又或者“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到郊外舒活筋骨。忆古思今,前人的经历向学生昭示了:要想事业取得成功,必先培养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

二、教师示范,感受“情智”

巧用激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有效激励,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让他们不知不觉地找到成功的动力。如笔者在一次文言文温习课上,有位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积极回答不足,将句子中的一个关键词翻译错误,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等这位学生讲完,我讲评时故意忽略他的错误不提(此时该名学生正在懊恼中),而是肯定他在回答过程中翻译正确的另外几个关键词,使得这位本来对语文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深受鼓舞。
善用表情。“表情是指情绪和情感在有机体身上的外在显露。”人们通过“表情”这一信息载体,可以将自身内隐的抽象的情绪体验外化为利于他人把握的直观形象,更便于自我的表情达意。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富有情感性,每篇课文背后都蕴涵着作者抽象的情感体验,教师单是引导学生理性浅析课文去把握作者抽象的情感,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须结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善用表情,把内含在课文中的作者的情绪、情感以学生较轻易把握的直观形象呈现出来,以此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

三、练习提升,实践“情智”

情绪描述法。这方面主要可以采用日记的形式,让学生写下天天的感受。一方面通过写日记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另一方面,假如学生发现日记里经常出现某种相同的情绪描述(如愤怒,沮丧等字眼),应自省并对自己的情绪做适当的调控。
移情换位法。“移情换位”就是说心中有他人。想不足,办事情都以别人的角度着眼,即“情智”论述中“同理心”的运用。以初中课文《孔乙己》为例,在文章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孔乙己被丁举人殴打致残的这一情节。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情节上的空缺,培养学生以别人角度去思索不足的能力,设立如下练习题:“假如你是孔乙己,因窃书而被丁举人的手下殴打,你此时此刻有何感想,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场景模拟法。即联系现实生活、虚拟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面对矛盾,促使其运用一切聪明和技艺教学论文去解决不足。这类题目,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颇费思量。如何做到“成本最小,效果最优”,既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又不伤及对方的感情,全凭学生处理不足的技艺教学论文。
团体合作法。实施策略可以多种多样,如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话剧,组织辩论赛,创办写作社团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分配任务,协调各种不同意见,解决不断出现的矛盾,以求“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责任编辑邱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