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论述运用于语文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4227 浏览:127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生活,其本质内涵是由语文学习的材料性质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及个性化能够使学生的独特体验得到尊重,以而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语文教学中还有着着拘泥于课堂,视教材为根本,注重结构浅析的现象,这些脱离实际生活,机械地进行练习的练习,又使得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一直呼唤灵动的中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提出,使对话论述得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实现了教学的生动灵活,但其在实际运用中却又出现了诸多的不足,如教师主宰的“假”对话、脱离文本的“空”对话、漠视差别的“偏”对话、琐碎问答的“浅”对话、冗长繁多的“杂”对话、貌似热烈的“泛”对话、平庸无味的“俗”对话、离题背本的“散”对话等等。
面对对话论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和已有的教学论述,试图构建起“有效对话”的教学实践。

一、“有效对话”实践对策之构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其中蕴涵着语文教学“对话”的两个概念:一是“阅读对话论述”,二是“教学对话论述”。新课程要求以“教师、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生本及师本对话论”。“对话”,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付诸课堂实践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和教学方式。

二、与文本进行对话,即探究性学习

学生与文本对话主要有两个方面。
1.理解性对话,探究“言内之意”。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是受教育者形成自身知识和生活聪明的基础。读者通过阅读与思索,以语言文字这一桥梁入境,走进文本,和作者近间隔“会面”、对话,与文本亲密地接触和交融,以而就能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素材。
2.想象性对话,领悟“言外之意”。这就是美学上所讲的“弦外之音”,是寻找天生作用的有效切入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仅是激活想象、唤醒文本、填补作用的空缺过程,也是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更是与生活对话的过程,即“大语文”。

三、与他人进行对话,即合作性学习

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实施合作性学习,具体的内容可设计为:(1)生生对话,互动中唤醒。(2)师生对话,唤醒中升华。

四、与自我进行对话,即反思性学习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思索、反省、寻觅的过程,这一切的进行,都离不开自我对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多感悟、多思索,这在对话论述的观照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去开展自我对话。让学生以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并和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人文品格。

五、与生活进行对话,即实践性学习

即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关注社会,体验生活,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用语文。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改善知识结构,丰富心智方式,同时也能够加深情感体验,张扬革新教学论文个性。

六、在实施“对话教学”时,一定要处理好三个联系

1.正确处理师生联系。对话本身就体现着、同等与彼此沟通等理念,教师在实施“对话教学”时要尽量营造出宽松、、和谐、同等的课堂氛围。
2.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联系。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让其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理解文本与超越文本。但面对学生各种不同的感悟、理解,教师也不要强行要求其统一观点,而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把握主方向,继续深入探究。
3.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联系。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以而使教学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达到对话论述的要求。
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言:“对话型教学由于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目的体现于过程,因此注重过程是必然的。”我们期待着这种教学,我们更要实践与实现这种教学。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童明辉,巴赫金的对话论述与中学语文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2)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邢秀凤,对话式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平台[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5]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2004(23)
[6]黎琼锋,何洪,对话,不仅仅是对话——教学中的对话机其价值意蕴[J],全球语文展望,2009(10)
(责任编辑 刘宇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