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原则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5419 浏览:168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多学少教要求教师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要考虑学生的最近进展区,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就不必教;对于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不足,应该并且必须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即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精力,又能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美”
使学生感到课堂时间心理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
需要指出的是,多和少是以个相对概念,需要教师去辩证的熟悉和处理。假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非常生疏,也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教师教的时间就可以多一些,由于这时的教就是学生学的一种方式;假如以个不足学生感兴趣且知之未几,能全神贯注的听讲,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外静而内动,那么即使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上一堂课,又有何妨?反之,教师就要少教。要是一定把教师的教限制在几分钟之内,不顾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又陷入了机械主义,和以学为主的精神背道而驰了。以教的内容看,少教意味着对于语法修辞等知识不必像以前那样系统完整地教;对于课文,不能以教师的浅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教的时机选择上看,少教意味着要教在点子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教师的教,唤醒、激发学生的聪明,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实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位教师执教公然课《绝唱》在与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时,一个学生指出文章的比喻用的特别好,但却不知道好在哪里。教师捉住这个契机,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以为好的比喻句,加以诵读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接下来却不把重点放在讲解通感的定义和与一般的比喻的区别上,而是在略作先容后,继续引导学生以本文和其它学过的文章找出运用通感的句子并让他们加以揣摩浅析。在下课前,播放了腾格尔的一首歌,让学生运用比喻或通感的修辞手法说一句话谈谈感受,很多学生已能熟练运用。课后,有的听课者以为课堂上老师用一两句话就完全把“通感”讲明白,再加上几个例子浅析即可,没必要用半节的时间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实在不然,在这堂课中,执教教师把学习的过程还给了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使新旧知识间产生了联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概括、联想、运用,解放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通过这个学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经历了感性→理性、理性→实践两次奔腾,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深化。这种效果是原先的授受式教学难以获得的。
4以学论教一堂课结束,假如教师关注只是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完成得怎样,而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只是一种任务关注型教学,不是真正作用上的有效教学,这样的教师也不是一种聪明型教师,他的工作可能是一种多少年如一日的单调重复与机械复制。对学习状态的监控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应是一堂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关注教学的效果,而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就在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以学生的活动状态、介入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等方面来反思、评价以堂课的教学效果。
一段时间以来,对语文公然课的批评不绝于耳,批评的主要焦点就在于公然课的作假或作秀。一些经过包装的不真实的但以“教”的角度看体现“完美”的公然课,还曾屡屡获奖,根据这些课灌制的光盘广为发行,以而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给一些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惑。很多教师包括一些因此成名的教师对这种包装过的公然课有不少想法,呼吁取消类似的活动。实在,公然课不有着该不该取消的不足,而是如何去执教、如何去评价的不足。假如公然课的组织者和评委们用的是以学为主的评价标准,假如执教公然课的教师真正做到以学为主,不在以我为主、以教为主,不在一心想着让学生配合自己在评委和听课教师眼前上出一堂所谓“体现完美”的课,那么,这样的公然课就具有观摩研讨的价值,就值得举行。
综上所述,先学后教是指教学重心和顺序而言,教学重心要转向学生的学,教学顺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定教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开,都要求学生的积极主动介入;多学少教要求教师站在学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策略;以学论教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开展有效教学。这四条原则都围绕着学生的学,是以学为主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概括和升华,他们相互联系,贯串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为新课程环境下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形成构建了一个坚实而广阔的平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运用这四个原则,就有希望逐步实现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任务型、应试型的语文课为体验型、自我实现型的语文课。我们期望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语文教学的花坛再次开出万紫千红的花朵。
收稿日期:2011-07-23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