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野下语文教学情感世界构建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11802 浏览:476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提出把移情作为改善师生联系的方式,以为它可以把教师与学生的目的、看法和情感联系起来,使他们在教育情景中建立一个良好的统一体,师生之间和悦亲近,水融。语文和其他学科比较有其鲜明的特点:内容丰富优美、结构精巧多姿、情理融会贯通,具有鲜明的感染性和陶冶性,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人本主义视野下,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应该构建语文教学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

一、情感世界构建的依据

教育学中指出,情感与认知有着着相互制约、相互推动教学论文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进展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越肤浅;感情也越肤浅;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与抑制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教学若只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势必会造成“学而无乐”的结果。为此,注重教学中认知线和情感线的双线结合,情知互动,才能达到“学乐俱得”的最佳效果。情感世界构建的核心,便是制约教学论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二、语文教学情感产生的基点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并鼓舞和推动学生前进的人。教师只有这样真诚地用爱心、耐心、信心,以自身的人格气力感化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愉快的教学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亲其师,信其道”,也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学生们才会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才能增强求知和信心,才能对教师产生信任、亲近、尊敬和感激之情,进而产生师生共鸣,逐渐开启自己的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假如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具有一定个性的独立人看待,对学生的错误采用简单生硬的方式处理,必然导致师生心理不相容,甚至产生对抗情绪,使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成为泡影。所以师生心理上的相互容纳非常重要,它是提高师生兴趣的切入点,是增进师生情感的内驱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献身精神,同时坚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一心为学生着想。对教师来说,自然的爱心比什么都重要,教师只有无比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强大的感召力,才能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
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面带微笑,这是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它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态势,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教学情境而发生感情共鸣,以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境界。

三、语文教学情感交流的起点

1.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轻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以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实在不然,在人本主义视野下,新的课程不仅要求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要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老师的教育态度要转变,要把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放下,平易近人,多鼓励,少训斥,使学生在情感上能接受老师,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在轻松的情绪下学习,要比情绪紧张地学习,效果好得多,实践说明,只有师生联系融洽时,课堂气氛才能亲切热烈,相契无间,教师上课才能布满,教得愉快,学生听课才能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学得生动活泼,以而在各方面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情绪体现又反馈给教师,教师讲课的热情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师生间产生共鸣,课堂上就会更加布满热烈、紧张和愉悦的气氛,形成良性循环。
2.拉近师生联系,做学生的益友。教师对学生同等相待是营造、同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发现他们潜在的优点,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兴趣不浓、成绩不佳的学生,教师不可有鄙视的态度,应多给予鼓励和有针对性的激励。以朋友的态度与学生相处,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样学生就会乐于同教师交往,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易于激发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产生心与心的共振,使学生喜欢老师及老师所教的课程。作为老师既要成为学生的良师,又要成为其益友,用健康的思想教育学生,用良好的品行引导学生,拉近师生联系,做学生的益友。老师必须了解、熟悉、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实践证实,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情感如何,直接联系到教育意图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好坏,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因对某位教师的崇敬而钟爱某个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熟记每一位学生的姓名,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后进学生来说,老师能叫上自己的姓名,并且课堂上经常被提问一些自己能答上的不足,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和动力。此外,老师还应尽可能多地针对学生的实际,帮助有困惑的学生排忧解难,成为学生们信赖的益友。

四、语文课堂情感共鸣的激活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之间、师生与课文之间能产生和谐共鸣,激活共鸣,以在愉悦氛围中师生情感能够正确表达和尽量释放。当代语文教育革新教学论文专家魏书生以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一方面是学生“潜伏”的情,一方面是教材“内蕴”的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弹奏和谐优美的“情”曲?于漪老师以为,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的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教师应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和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课文的感染力是学生产生共鸣的客观条件,当学生的情绪被课文的“情”所激发,就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琵琶行》中,琵琶女血泪抚孤琴,凄凉话身世,惹得江州司马青衫湿,情动于中的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也会掬一把同情之泪。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带着情感讲课,而且还应该带着情感备好课,带着作者的情感、作品人物的情感去备课、讲课。这是充分发挥教材“内蕴”的情,去调动和挖掘学生“潜伏”的情,以达到语文课堂教学情感的共鸣。直接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是“含情量”高,又易于挖掘的文学作品。以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鲁迅、郭沫若;以先秦诗文到唐诗宋词到当代名著,都能够使我们形象感受到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直接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对于“含情量”不高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感情活动,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并精心加工制作,以情引情,学生才能产生心理位移,在课堂教学的“小天地”里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复杂的情感信息。情感共鸣来自教学,而教学有赖于教师整体人格、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部介入,是教师个人知、情、三方面整体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学生当成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完整的人,注重激活其情感体验,课堂才活起来。师生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善于随时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师生情感才能得到最好的释放。
(作者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