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思维练习例谈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12860 浏览:56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现在,提醒学生牢记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沿用刚才学习过程使用的策略——朗读,琢磨重音,感受夸大点。学生在藤野先生的语言描写中圈点出“一点”、“自然”、“的确”、“然而”、“全”这几个词语。这样就明显看出它们并不再重复第一个事例中的“认真负责”了,而是突出藤野先生的“严谨、严格”。
第三个事例,第四个事例,也都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的内容,作者使用怎样的修饰语、形容词甚至标点符号,来传递最重要的信息。学生真正理解了藤野先生第三个第四个的不同侧面:热情诚恳,科学求实的精神,不再是被动地抄教参上的答案了。
比较异同的练习,让学生读出《背影》中父亲在旅馆“送”还是“不送”的五次波折,是夸大他的“事必躬亲”;而在车站为“我”做五件小事,则是突出他的“无微不至”。那么车站上过铁道买橘子,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攀”、“缩”、“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就让人感受到父亲的努力、艰难,执意让自己吃苦,甚至有赎罪的想法——父亲没有本事,家道中落,让孩子受罪。因此,“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读者一定也可以感受到父爱如山。
又如《我的第一本书》最后,同样是交代“我”的两个童年朋友的结局,作者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以哪里看出来?二黄毛,用了“去世”、“一生”、“几代人”、“尊敬”这样一些词语;而乔元贞,则用“听说”、“一辈子”、“叫卖”、“小东西”、“挎着”。这比较的词语中,我们看到是大词小词的选择,书面语口语的区别,直接叙述间接转述的间隔。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实在就是思索的过程。学生就能有根有据地概括出作者对二黄毛是敬重、怀念,对乔元贞是哀怜、遗憾。价值评价不同,学生也受到了人生的教育。
运用优秀的课文,明确“变化”、“同中求异”的思维方向,掌握了比较异同的学习策略,学生就能更深刻、全面地熟悉事物。这有助于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精确性,点燃他们头脑中的火花,以而获得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效果。

三、梳理“语脉”,练习条理连贯性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思路教学”。他以为“一番话一篇文章,思路以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思路”即思维的脉络,形成文字便称之为“语脉”。读者就可以通过理清语脉,还原作者的构思,找到作者的思维轨迹,以而接受了一种基本的思维规律。
沈以文《云南的歌会》是一篇很好的练习范文。全文在歌会这一主题下,描摹了三种不同的歌会场景,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文中洋溢着作者对民族文化和它的创造者云南普通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学习本文的难点就在于三个场景各有怎样的侧重点,它们又构成了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个场景主要内容是“山路对歌”,可是作者还用较多的笔墨写了云南女子们独特的衣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她们开朗、活泼和布满聪明的性格。这些内容与对歌有什么联系?原来作者是通过对这些“昆明四周村子中多得是”的最普通的乡间女子的描写,要极显生命的本能。你看这些女子,能上山,能下田,能在外打拼,能在家操劳,勤劳吃苦,样样能干。而闲暇下来,她们同样能唱能玩,这就是生命的原始之美,这就是最美的生命。作者体现自己对生命本能的由衷的歌颂!
第二个场景是“山野漫歌”,直接描写赶马女孩唱歌的只有首尾各一句,大量的篇幅是山路的景物描写,蓝天,野花,爱鸣唱爱奔腾的鸟儿,而这些女孩却是“嗓子通常并没经过练习,有的还发哑带沙”,那有什么美?是否本末倒置?有什么用意?要理解这是特定的环境,在这样原生态的最自然的环境里,人能融入其中,与之和谐共处,那就构成了“纯朴的本色美”,这是最美的境界。因此第二个内容,我们不难理解,作者极力赞美的是人融入天地自然——生活之美!
第三个场景是“村寨传歌”,形式非常奇特,各行各业,男女老幼,龙吟凤啰,连唱三天,极其隆重极其神圣,原来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布满聪明、勤劳、勇敢等美好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原来传的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品格,民族的文化!我们深深地被云南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感动!这就是作者要赞美的第三个内容——对文化的热爱和传诵!
三个内容的内涵理解了,现在把它们联系起来,就能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赞美了生命、生活、民族、文化。这是作者理解材料,运用材料,组织结构的公道的逻辑线索。可见通过探究“思路”、“文脉”,就能更加深刻地熟悉文章结构安排的目的,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同时练习了学生在作文中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