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拿来主义”

更新时间:2024-04-06 点赞:32799 浏览:154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谈道:“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策略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想语文教学中不妨来点“拿来主义”,这对推动教学论文教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所谓语文教学中的“拿来主义”,主要是指善于借助文本之外的资源来高教学效益。以教学形式上说,主要是指“拿来”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教学内容上说,则主要包括“拿来”课本之外的文字、图片、音乐等,以求最大程度的优化课堂的起承转合。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日益广泛地运用于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多媒体在21世纪的课堂教学中已是平常人家的“堂前燕”,被大多数老师“拿来”使用着。因此本文着重阐述的是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内容的层面实行“拿来主义”。

一、拿来史料轶事课文瓶颈

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是学而优则仕,并且他们的人生理想往往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即使“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甘之如饴,但是严峻的现实又往往使他们的美好愿望变成海市蜃楼。尽管如此,这群读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贤之书长大的古文人在遭到奸佞迫害或是惨蒙不白之冤时也没有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诗言志”,于是这样的人生遭遇又间接隐晦地反映到作者的作品中来,潜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成为我们今天解读作品的瓶颈。
通常的教学中我们大都会采用教师陈述当时历史背景的方式,以帮助学生缩短与文本的间隔,但这种简单的讲授和陈述实在让人感觉枯燥,假如精心选择一些作者生平极具代表性的轶事其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如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时,就可以“拿来”这么一个故事:唐顺宗时,年轻的刘禹锡由于参加革新运动而被贬到朗州,十年后,才奉诏回到长安,因游玄都观,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对,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暗讽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攀龙附凤之辈,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传开来后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因此再次获罪,又被贬到更远更苦的播州去当刺史。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羽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气表示对政敌的蔑视,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刘禹锡又遭贬谪。通过这样一个作者轶事,既让学生对作者的人格光辉有了一定理解,又为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了一把钥匙。

二、拿来手机短信学习修辞手法

手机短信作为“拇指革命”的代表性产物,以其快捷、方便、实惠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细细品之,就会发现有不少短信在形式、写法等方面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写作教材。于是,我想手机短信也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实行“拿来主义”的极佳素材。下口试举几例:
例一:学习比喻可举这样的短信:朋友是灯,帮你驱散寂寥,照亮期盼;朋友是茶,帮你过滤浮躁,储存宁静;朋友是水,帮你滋润一时,保鲜一世;朋友是糖,帮你冲淡苦涩,挂满甜蜜。
例二:学习排比可举这样的短信:月很圆,花更香,保重身体要健康;鱼在游,鸟在叫,愿你天天哈哈笑;手中书,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祝中秋欢快,烦恼跑掉!
例三:学习仿写可举这样的短信:明月几时有,把饼问青天,不知饼中何馅,本日是莲蓉;我欲乘舟观月,又恐飞船太慢,远处不胜寒。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曾有一份真诚的关怀放在我的眼前,我却没有好好珍惜!假如上天能够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说对您说:老师,谢谢您!教师节欢快!
事实上,几乎所有修辞手法的学习都可以在手机短信中找到参照的对象,用这样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学习,学生又怎么会不愿意学、学不好呢?

三、拿来时文佳作进行类比联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上过一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他在课堂中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然后“拿来”课外诗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进行类比联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使本来单薄的教学内容立显丰厚,又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三首诗在思想、取材、表达等方面各自的独到之处。
教学中对时文佳作的选材要留意技艺教学论文性,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果断不用。通常我们主要是以这几个方面选择恰当的时文佳作进行类比联读:①主题相近的作品;②构思相当的作品;③文风相反或相近的作品;④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拿来时文佳作进行类比联读可以使课堂的容量倍增,此时教师就似乎一个在大海中的淘宝者,将浩瀚知识海洋中有益于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索的内容筛选出来,拿来服务于教学。恰到好处的类比联读能似一列远航的轮船,载着一颗颗渴望求知的心游弋于更加广袤的知识海洋。

四、拿来名言名句以利激趣质疑

拿来名言名句推动教学论文教学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激趣、可以过渡、可以质疑、可以拓展、可以延伸……其“拿来主义”视教者的教学机智而定。有一堂《人生寓言》的教学案例(实录载《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中开课即用肖伯纳的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设疑导入,随后在课堂中又四次利用这句名言引发学生的争论,以而行云流水般地开启了学生一次又一次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又如我在教学生学习何其芳的《秋》时,以这样一组“秋诗秋词”的朗诵来拓展延伸,同时结束全文:
宋玉,开风气之先,他无穷苍凉地吟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用它亘古不变的钟声向人们永远吟唱着张继的千古愁绪——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可是,离家的游子又岂只张继一个,来听听断肠人马致远的愁情离绪——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忧国忧民的杜老夫子,秋天在你的眼中可曾有一抹绿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的落寞与寂寥,又怎能逃过李清照的敏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就连女英雄秋瑾也忍不住叹息——秋风秋雨愁煞人!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难道秋天就仅仅只有离人心中无穷的愁与恨?不,秋天也有美丽。你看杜牧便忍不住坐车去探访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仲春花!
秋天也有空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秋天也有澄澈——落霞与孤骛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
秋天也有缠绵——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秋天还有收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秋天还是独立寒秋的豪情万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秋天还有刘禹锡的、更是我们的飞扬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样化平淡为神奇,引诗情于课堂,学生的思想在舞蹈,在飞扬!

五、拿来优美音乐点燃聪明之火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诺斯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可见,语文作为一个人文性极强的教育学科,“拿来”音乐辅助教学,是完全可行且行之有效的。
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就可以在其中播放一下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命运交响曲》,音乐伊始“完全的绝望的悲哀”、“忧伤的痛苦”让学生似乎看到贝多芬坎坷的人生,但其后激越人心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又使学生为之鼓舞、为之振奋!课文通过文字呈现出来的以及隐藏在文字后面的内容都因了音乐的跳动而活跃在学生的脑海,此时,借助音乐,即使教师不作过多地解说,学生也同样能真正理解贝多芬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名言。此时有声胜无声,这就是音乐的魔力,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六、拿来古典名著指导学生写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学生教师都闻之摇头、道之无奈的头疼事。时下各种编排、各色时髦的作文指导教材充斥于大小小书店的柜台,让人眼花缭乱。我觉得与其这么无头苍蝇般人云亦云,还不如到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古典名著里去寻找宝贝。
比如说描写人物:“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就这么几句话便让一个活脱脱的林妹妹呼之欲出,究其理由,就是在描写时扣住了人物性格与气质并溢于笔端。又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话可说是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的经典,罗敷的美在众人烘云托月中,倾国倾城,魅力尽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假如能到古典名著中寻取公道资源,然后拿来为我所用,如此既对学生作文进行了新奇有效的指导,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视界,一石二鸟,这样的拿来主义可用、好用!
《劝学》中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习应该如此,语文教学又何尝不应如此!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成教中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