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说文解字》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4777 浏览:124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般以为,《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一部深奥难懂、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大的古文字字典。实在,《说文》在今天仍然起着沟通古今的重要作用,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其所阐述的“六书”论述及其首创的部首归类、依形说义的策略对现代语文教学的生字教学、词汇教学、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就是不知如何用于教学当中。下面就对《说文》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诸方面的运用及运用策略分别举例述之。

一、生字教学

生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字形教学又是识字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识字的难点。生字教学的传统策略之一,就是《说文》所第一次全面阐述的“六书”论述,即传统文字学中的六种造字法。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曾说:“读书贵先识字,识字然后能通经,通经然后能致用。”(《上表》)这种由“六书”以通其字,由字以通其词,由词而通其句、通其篇的熟悉无疑是科学的。固然由于语言面貌、文字实际、教学目的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语文教学已不能和传统语文教学等量齐观,但是,由字及词,组词成句,联句成篇,这个语文规律是没有变的。《说文》固然是一部古文字字典,但就绝大多数的汉字而言,字形的进展与字体的演进是一致的、重合的,在笔画与结构上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变化的,它们始终未曾与原有的造字原理截然脱离联系。许嘉璐先生说:“在汉字形体进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循化是一种总走势,是主流。”①在今天的生字教学中,《说文》所阐述的“六书”论述是不应该被忽视、被弃置的。假如能公道将其运用,可以大大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如“燕”字,形体看去似乎很复杂,实在我们只要知道它是象形字,就不难指导学生识记“燕”字的写法:可先出示篆文“”(篆文的作用类似于图片,完全只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汉字构形、造意之用,不必要求学生记住篆文字形,所以不会增加学生识字负担),活脱脱就是一只燕子的形状:“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学生很快就能记住“燕”字的字形。《说文》这种依形说义的策略在现代生字教学中显然是行之有效的。当然由于语言文字的进展、字形的历史演变及造字法系统的复杂性,造成了有些本字不本用,以字形中很难索求其本义,这是一种文字职务转移的现象。要正确运用这种策略,就必须了解字形的演变轨迹,不要以变了的形体为依据,此外还必须正确浅析其造字方式,不凭空猜测。如简化字“罗”,本作“羅”,是罒、系、隹会意(罒即网的变形,隹即鸟),表示结网捕鸟,本义即为“捕鸟的网”。若以“罗”为依据,则无以知道其形义之联系。
此外,语文教师公道利用《说文》,还可以有效帮助纠正错别字。学生往往轻易把“步”写成“歩”。假如教师能告诉学生“步”字以两止(趾)会意,表示两足一前一后行走,那么学生就不会在下“止”字上多加一点了。假如学生知道“冖”表示覆盖意,而“宀”表示屋子,就不会把“冠”写成“”了。因此,教师充分了解和公道运用《说文》,对于学生对生字构形、造意的理解具有启迪作用。学生通过了解汉字的构形和造意,就能高效率地、系统地学习汉字;并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而大大加快识字速度;同时又充分感知到汉语文的民族特点。而培养学生对祖国母语的热爱和感悟,正是语文新课改提出的重要目标。

二、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词汇教学的核心是字(词)义教学。《说文》同样是一部现代语文词汇教学中经常要用到的工具书。李恩江说:“了解了《说文》的部首,确实对字形结构的理解有用。”②《说文》部首对字形理解有用,也就直接作用于学生对词义的掌握。由于《说文》依形说义,并不是无秩序的。许慎对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浅析和归类,以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部首,这些部首大多数成为现代汉语词典、字典部首划分的依据,也是我们掌握汉字最简便有效的策略。如以“王”(读yù)之字多与玉器有关;以“贝”之字多与钱财有关;以“阜”之字多与山陵、建筑物有关;以“邑”之字多与城市、地名、国名有关等等。假如语文教师了解一些《说文》知识,能够正确合适地进行讲解,把这些规律教给学生,无疑将有助于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面对一个生字,我们可以先析形,即先画出所教生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形体,使学生对汉字的进展有一个感性的熟悉,然后再浅析其形体构造,指出其本义。以“兼”字为例,《说文》:“(兼),并也,以又,持禾,兼持二禾。”“又”就是“右手”,所以“兼”的本义就是一手拿两禾。然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把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所保存的义项结合起来讲解,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提高他们浅析字形、判定词义的能力,以而加深对现代汉语复音词来源的理解。“兼”由本义引申出三个义项。1.由《说文》一手持二禾义,引申为同时做几件事情或占有几种东西。如“二者不可兼得”中的“兼”是两种事物不能同时获得。“兼”的动词义后来进展成复音动词,像《现代汉语词典》中仍保存沿用的兼备、吞并、兼任、兼顾、兼课、等。2.由《说文》两禾义,引申为加一倍,即两倍,但一般不单独使用。像“兼程”就是使路程加一倍,以加倍的速度赶路。《现代汉语词典》中还保存着这两个义项。3.由《说文》一手持二禾义,“兼”还引申为副词,一并、同时、全部,表示动作行为同时涉及两个以上的方面或包括某一事物的全部,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还保存“兼”的副词义,如“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品学兼优”等。通过以上由古到今词义引申的讲解,足以使学生对“兼”的词性、词义进展变化有一个动态的了解,对古汉语词义引申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的过程有个规律性的熟悉。最后是概括总结。就是通过考察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有着形式,总结其在文字繁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兼”字一般用来构成形声字,且多充当声符,以“兼”为声符的字往往音同音近,词义随形符变化:如以“贝”为“赚”,以“言”为“谦”,以“欠”为“歉”,以“心”为“慊”,以“草”为“蒹”,以“糸”为“缣”,以“鸟”为“鹣”等。假如语文教师能这样巧妙、公道地运用《说文》知识进行词汇教学,必然有助于学生掌握词义、了解词义进展脉络,积累词汇,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古代文化常识教学

古代文化常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些语文教师常常抱怨有关古代文化常识无以讲起,尤其对升学考试中的古文化知识试题,没有很好的应对策略。那么,何不以浅析汉字中所蕴含的古文化知识切入呢?实在,汉字的构成不仅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留下了很明显的古代社会文化的痕迹。③在生字教学时结合汉文化知识的先容十分必要而且有效。但是对汉字所蕴含的古代文化知识的先容必须建立在对汉字结构的正确解释的基础上。汉字的文化解说常常要和汉字的结构浅析紧密结合,这就要用到《说文》了。比如:“休”、“苗”二字,以结构上看,二字都是会意字。《说文》:“休,息止也,以人依木。”人背靠树木为“休”,这种景象乃野外劳作之特有。苗,《说文》:“苗,艸生於田者,以艸以田。”“苗”指初生的植物,这种初生的植物田中、路边、山上到处都有,而先民独取田中草为“苗”,说明古人更关注田里生长的植物。二字的构形蕴含着古人丰富的联想,明显地留下了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痕迹。再比如一些由“羊”构成的汉字:美、善、祥、羡、鲜、羞(馐)、義、羹等皆有“美好”意,这也是一种古代文化的反映。《说文》:“美,甘也,以羊大。羊在六畜中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羊”是先民的主要膳食,所以备受先民们的青睐。一个复杂的汉字系统,以某种作用上说,就是一部古代文化史。《说文》就是一部古代文化专书,记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王宁先生说:“《说文》是我国第一部以形释义的字典,同时又是一部记载了诸多文化现象的汉字文化专书。”④假如语文教师能充分了解《说文》,能在教学生字时同时结合古代文化常识的先容,这样就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识,又可以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还可以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很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文以载道”的原则。岂不是一举三得!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