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语文教学目标要回归课堂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23224 浏览:1060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节。语文的学科逻辑主线,显性的呈现,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本课定位于“阅读”。以语文能力的角度来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所以,重在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的思维方式。以《十三岁的际遇》一课中的“线索导读”法,再向上位概念延伸,应该是一般的阅读方式,即“找中心句、分段概括、合并段意”。而“线索导读”应该是以这一基本方式为基础的,在运用“线索导读”法时,可以反观这种方式的有效性,起到一个相互检验和印证的作用,两者之间相得益彰,所以“线索导读”实在是“段意合并”的具体化、个性化体现,仍然可以回归到“阅读”这一能力系统中去。
3 处理好目标的小与大的联系。 《十三岁的际遇》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小目标,是依据学科逻辑主线和学生语文认知进展实际制定的,为实现课程大目标服务。课堂是一个特殊的起点。是一个特定的情境,以《十三岁的际遇》文本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的语文认知情况教学论文来看,学生对“散文”不太熟悉,而《十三岁的际遇》本身思绪灵动、妙笔横生。针对这一特点,我以为目标重在对文章思路和内容的“整体感知”。这个小目标的背后,是引导学生掌握“寻找线索一梳理文脉一联想类比一探究文意一反复诵读一品味语言”的散文阅读对策,这是实现课程大目标的途径,在本课的学习中,要留意归纳和整合,所以,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要尽量引导学生掌握解决一类不足的思维方式,将教学目标渗透在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中。
4 处理好目标的同与异的联系。 语文教学目标回归语文课堂,还要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由于,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同步的,这时,我们就要适时适地、因人而异地给予鼓励性、进展性、个性化的点评,来促使学生努力向目标靠拢,目标和评价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十三岁的际遇》一课内涵丰富,帮助学生建构散文阅读对策也非一日之功,对“北大”的深情热爱更非人同此情。在学生程度不一、个性迥异的认知和情感现实眼前,我们要巧妙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发挥文本和现实之间的链接作用,发挥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合作反馈作用,努力求同存异,做到情同声异,体现旨同趣异,这样的课堂,由于有了目标的引领,在意趣横生、富有个性的同时,仍能指向明确、学有所得。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