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文本解读之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16577 浏览:706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对话教学”探讨的不断深入,教师文本解读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有着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影响了“对话教学”的进展。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文本解读时应以本文提出的五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文本研读对策
随着对话教学探讨的不断深入,教师文本解读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有着的不足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不能摆正文本的地位,导致教学流于形式,离本误本等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教师文本解读的浅尝辄止,反过来影响对话教学的深入有效的开展。纵观很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经过思索和探讨,我以为对话教学中语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有如下对策。

一、教师以一般读者角度解读文本的兴奋点,彰显对话教学主体性

解读文本,首先是直觉思维带来的感受,是第一印象。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要使第一印象正确,阅读时就要做到心静,使心灵开放和自由。这样才能把读者的理解和作者的本意联系起来,使之不要脱节,不要错位。
教师以一般读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其作用就在于做到阅读的充分自由,彰显个性化的阅读。同时教师也是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交流、碰撞,产生共鸣。这个共鸣处就是读者与作者共同认可的地方,也是读者最钟情、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说是阅读者的兴奋点。教师假如以这个角度入手再次与文本对话,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就会更加通畅,交流的信息会更多,彼此共享的内容就会更丰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深刻。这样,在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师的主导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以一般读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第一步,也是教师进一步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是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的基本起点。

二、教师解读文本编写者的意图,突出对话教学的重点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必然有着教师与编者之间的对话。教材文本集中体现了编者的教育思想,也是编者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诠释的体现。教师在阅读文本的时候需要考虑编者的意图。教师在阅读文本,感受编者意图的时候,要学会宏观把握引领,微观着眼落实。1.与全套书、全册书对话,了解编者的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和整体安排。2.与单元对话,交流单元目标和重点。3.潜心与文本对话。思索这篇文章的特点是什么?把它放在这册书、这个单元的意图是什么?有何地位和作用?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又体现了编者的什么用意?以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就是为了充分实现文本在教材中的应有价值,突出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解读文本的时候,务必要以编者的角度思索浅析。

三、加强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研读,保证对话教学深入有效地开展

(一)整体把握。以系统论的角度讲,教师解读文本是一个系统。“整体把握”就是以宏观的层面对文本全面“号脉”。这就要求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者来精读文本,了解文本的“文”与“质”,全面地、多纬度地与作者深刻对话。一般来讲,教师解读作品首要的是解读作者。伟大的作家常常把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寄予自己的作品之中,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家还形成了自己独占的文学风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具有时代性和风格特点的文章,如古诗词、历史故事、经典名著节选、名作家的作品等,都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前首先解读作者。解读了作者之后,就需要教师以两个方面精读课文。人们常说“文道统一”、“文质兼美”,一篇文章也就包含着“文”与“质”或“文”与“道”两个方面。以整体上解读文本,第一,就是要专心感受文章的“文”。浅析其篇章布局,结构安排,悬念设置,空缺余音,遣词造句,语体风格等,用“语文”的视角对文本产生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打破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第二,就是解读文本的“质”,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或称“大义”。一般来讲,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可以围绕文本问自己四个不足,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通过这四个不足的追问思索,便能较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主题。
(二)重点研读。教师在阅读时,不仅仅是个欣赏者,更是一个教育者,这就要求教师以“字、词、句、段、篇”的角度潜心会文,充分挖掘文本的语文教育资源,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恰当选择教学内容,突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
1.解读汉字。汉字是汉民族聪明的结晶,汉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解读汉字的时候,应该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解读汉字的音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汉字的音美。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好汉字的读音,说好普通话,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解读汉字的形美:以一个角度讲,汉字的人文美就体现在汉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的穿插挪让中。只要老师正确地解读了汉字的形美,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就能使学生受到一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与感染。解读汉字的义美:汉字的义美不仅仅指汉字表达的意思,还包括汉字寄托的意境美、情感美。教师要树立以“音、形、义”三个方面解读汉字的意识,指引孩子们去领会文字间博大的天地,并凭借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无穷魅力的汉语言。
2.解读词语。在一篇文章中,假如教师捉住一两个关键性的词做深入细致的解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多角度、深刻地理解词语,还能捉住这些关键词进行深入挖掘,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教师一定要下足工夫解读词语,不仅做到透彻理解词语的意思,更要做到感受词语中蕴涵的情感因素,并把它与课文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思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词语向纵深处进展的途径,对文本的解读才能达到深度和广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渗透着细腻的文本解读,营造着浓郁的氛围。
3.解读句子。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典范,其遣词造句都非常考究,行文也特别留意渗透一般的写作要领。如中心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含义深刻的关键语句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揭示,这些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特别关照那些“立片言以居要”、“揭全文之旨”的要害。我们读懂读透含义深刻的句子最基本的一种策略就是:围绕重点句,捉住此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它的本义和隐含的作用,再关照课文前后的内容,以不同的角度提出不足,选择最有价值的一两个不足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知识思索,就能把对话引向深入,以而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4.解读段落。落段的教学是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的重点,步入中年级教学以后,教师解读段落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章中段与段的逻辑联系如何,各段在内容上有怎样的联系,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以及各段在文章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都是老师要认真思索的。
5.解读篇章。阅读者有了潜心会文所获得的熟悉和感受之后,需要以细腻的情绪感受中跳出来,以整篇文章的角度去关照、衡量和思索每一个细微的获得,做一些梳理、比较和新的探讨。这样,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才能更加正确、深刻和饱满。教师解读文本的时候,要正确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在不足处想深想透,才能避免走进理解的误区,也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走出文本解读的误区,正确灵活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天生不足。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正确、深刻和饱满,更能让课堂教学布满生机与活力。

四、教师针对学生解读文本的难点,有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师的文本解读终极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解读文本。教师的文本解读不能替代学生独立的文本解读,要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教师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要做好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引路人。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换位思索。把自己当成学生与文本交流,更好地猜测学生理解的多样性,探讨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寻找到学生解读文本的兴奋点,特别是学生解读文本的疑惑点和难点,找到学生思维的路径,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与文本对话做好准备。

五、加强教师群体之间文本解读的经验交流,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文本的误读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是为了自己的阅读需要,而是肩负着教育的责任,需要更全面、更公道、更深刻地解读文本。这就需要一个更广泛的对话空间,以便拓展思路,使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更有效地避免歪曲与滥解。因此,教师群体就文本的对话交流成为时下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由于集体备课的时间安排比较有限,职员又较多,因此,集体备课时就文本的对话交流就必须要有针对性。主要是分享阅读的亮点,交流多元的理解,探讨阅读的难点、疑点,进一步推动教学论文阅读向广度和深度进展,以而进一步避免教师个人对文本的误读与误教。
总之,只有我们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心有所动,灵魂受到震撼,然后带着教材走向课堂、走向学生时,才会体现出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作者的情感、思想、聪明、精神,才有可能化为学生心灵的体验和内心感悟,才能真正推动教学论文对话教学的进展。应该说,研读文本、钻研教材是语文教师一生都必须修炼的功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窦桂梅.《主题教学深度备课的思索与实践》.《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2期.总第306期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铁设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