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25 点赞:24893 浏览:1170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感培养的一些途径、策略进行探讨,以而转变目前应试教育中学生高分低能的情况教学论文,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终纵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能力;培养语感

语感在整个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一个基础的核心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感的培养。
首先,语感是言语活动的必备条件条件。我们进行任何一种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都必须以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为先决条件,否则根本无法介入任何一种言语活动。
其次,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能力的高低。语文能力一般包括语言能力和篇章能力,前者是基础,而前者又以语感为核心,由于信息交流直接凭借的是语感,离开语感就谈不上信息交流。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最后,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语文审美能力的雅俗。审美教育要通过形成良好语感来完成,言语活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审美情感的诱发、审美能力的形成都必须基于语感。由此可见,语文能力最高境界——语文审美能力的形成要以良好语感的形成为标志。
基于上述熟悉,论者普遍以为,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条件与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一、在字词中培养语感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以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陆机提出“文外曲致”,刘勰主张“情在词外”,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也有的是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
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种种见解,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练习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加。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

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

当然,语言符号的“共同性”毕竟是基础,对词义的正确理解,是词汇积累的第一步。中学生头脑中积存的语汇,往往是会用却不会释,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学习词语的策略,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二、在美读中培养语感

吟咏美读是传统语文教育中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是眼、口、心、耳并用的一种学习策略。汉语汉字是音、形、义的有机统一体。学生对汉语汉字的声音、形态的感知能力是语感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吟咏诵读,才能使其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才能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文字的优美,才能以整体上领悟作品的韵味,把握作者的情感,以而形成对言语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等的感应能力。

(一)融情范读,传染语感。

范读就是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或之后,亲身朗读课文,叶圣陶指出:教师在范读时,要“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①
课堂教学中,当需要引趣或学生朗读不到位时,尤其需要范读指导。教师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感受课文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感情融铸到文章中去。范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趣都可以在抑扬抑扬的朗读声中体现。学生能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获得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以中领略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二)导引自读,熏陶语感。

学生的自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全班齐读,男女分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受到感染熏陶,培养语感能力。分角色朗读尤其适用于小说、戏剧等对话较多,人物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感情丰富,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品味,体验人物的情感,以而熏陶语感。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教学,我就采用分角色朗读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在品味中培养语感

涵泳品味是在吟诵熟读基础上的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所谓涵泳品味,就是通过潜心感受、玩味,达到对言语作品深入的、全方位的感知与体悟。涵泳品味语言,就是对语句的作用、情感、色彩、分寸等进行细致的浅析鉴赏,涵泳品味的目的是培养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一)比较揣摩,领悟语感。

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何种句式,是用反问句,还是陈述句;是用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都是有讲究的。在语感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句式的优劣,品味其中的奥妙。
《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刻画:“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枝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以句法看,采用定语后置句,把“空的”“下端开了裂”的特点放到句后,起到了夸大的作用,这样就把祥林嫂的穷困潦倒的凄惨形象,用特写镜头的方式逐一展现在读者眼前。所以,倒装句式与常式句相比有着更强的艺术体现力。优和劣是相对的,佳妙之处感受得多了,对于拙劣的文句,自然一辨而知。

(二)想象联想,丰富语感。

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与联想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汉字的具象性特点极利于读者展开想象与联想。文学作品的“空缺点”及“不确定性”使作品呈现开放的未完成状态,为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填补与充实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语感教学中,想象和联想是触发学生感悟言语的媒介,是培养学生对言语作品有较深感知力和较高鉴赏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丰富的想象过程,是学生语感不断丰富、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丰富想象能有效激发生命的悟性、灵性,有效激发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艺术形象往往是一篇作品整体建构的艺术焦点。只有把握艺术形象,通过对其加以心灵化的品味、鉴赏,才能启发学生的想象,以而揭示形象中包含的内蕴,达到对文学作品更深层的把握。如闻一多的《死水》一诗,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把握“死水”这一艺术形象,再联系作者的留美经历、思想情况教学论文及时代背景,就能把握这一形象深刻的象征作用。
我们要尽力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指导他们将课堂上积淀的语感灵活的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阵地,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