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感知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26419 浏览:1195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熟悉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对一个人学好语文、接受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语感增强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鉴赏力、表达力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那么,如何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呢?以下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1指导学生在诵读名篇佳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很多,文章词句优美,语言规范,生动形象,加强对这些文章的诵读,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尽量少讲解,多挤出一些时间指导学生诵读语言材料,尤其是出色语段。如教学小说《最后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时,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行反复诵读,并组织评读,学生便能较好地理解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尤其是其中的“‘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一句,通过诵读,学生便能把两个破折号的内涵作出正确理解:那是由于感情过于激动,喉咙受阻所造成的语塞、停顿。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清楚地感悟到韩麦尔先生那种痛苦不堪的表情和无比激动的内心,深切地感受到他的那股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是教师抽象枯燥的讲解浅析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又如在教学李白的诗歌《行路难》时,对于诗中描写李白在面对仕途坎坷而对前途倍感茫然的重点句子,我指导学生采用分读、齐读、轮读、小组竞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推敲、品味“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引导他们想象宴会时的情景,感受作者的心事重重,犹豫彷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感受主人公空怀豪情壮志的惆怅无奈。通过诵读,学生感悟出诗人李白面对前途渺茫而心生愤懑之情,但他并不消极,豁达的人生态度,终极让他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
2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搭建领悟语感的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能力,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教师要积极创设语感情景,让学生学会浅析、揣摩,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让读者与作者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如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味诗中的美感,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触诗中所体现的美妙境界,听后再找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让学生以中受到感染。又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精心搜集关于杜甫、安史之乱的资料,让学生在了解背景资料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再引导学生浅析、推敲、独立思索,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使学生由浅入深,以迷茫走到开朗再到顿悟。通过情景的创造,使学生深刻理解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时刻心怀天下苍生的崇高情怀。这样,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3引导学生凭借想象,以而获得语感、体验情感
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想象是获得语感的一条重要通道。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凭借想象,将语言文字在脑海中还原成(或接近于)作者所记叙、描绘的那一客观事物,使其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心理状态,以而获得语感、体验情感。如教学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时,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作品一边想象: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大家通过想象,能以短短三十三个字的词里,看到夕阳、荷塘、亭子、小船、沙鸥、白鹭、饮酒畅谈、杯盘散乱、酒后醉态等十五种景物,听到嘻闹声、划船声、击水声、水鸟惊飞声、荷叶相撞声等八种声音。想象使学生们由词入画、入境,似乎也亲身经历了作者那次极富生活情趣的游历活动,和作者一同乐饮、一同迷途、一同惊醒,以而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4挖掘教学内容,进行多途径的语感实践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因此,我留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指导学生进行多途径的语感实践,使学生领悟语感。如在教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时,我作这样的引导:作者仕途受挫,多次被贬,经历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还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对未来布满信心,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困难、挫折、不幸吗?你又是如何做的呢?这样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畅谈感受。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学习,就可以升华自己的情感、态度,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人生观念。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项较为漫长而又细致的工程。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摸索探究,并施之更多的行之有效的练习策略和手段,在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