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语文教学花海里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23035 浏览:1067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应当始终如一把引发学习和进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以及求知欲摆在首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已经可以闻到语文花海中的清香。
蜜蜂带着杨过找到了小龙女,引路者很重要。作为一名女性语文教师,清新素雅的仪表,丰富的文学修养,脱俗的气质加上温婉的亲和力,无不直接牵引着学生的目光,使学生以自然美中开始走进语文园地。
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很大一部分在课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针对学生情况精心备课,运用各种媒介创设课堂氛围,迅速捉住学生的情绪,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设计课文《琵琶行》时,运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氛围——《知音》的引入,《霓裳羽衣曲》的穿插,不仅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而且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另外,分组分人品读也增强了学生对音乐描写片断的感悟,一曲《星空》作结,便起到了余音绕梁之效。
开始,更多融汇了人文精华的作品似乎不能读或想清楚,个人的思维毕竟有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使学生布满自信,情绪饱满。
与学生共同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通过自读,感受月色荷塘相融的朦胧意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先生的情感活动。师生共同探讨“颇不宁静”的缘起,便可集思广益,多角度关注:先生的经历,独立的人格,纠结的家庭联系,复杂的社会环境,爱国知识分子的“曲高和寡”……同等互动的合作学习,营造了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先生的弥漫在荷香中“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也就轻易理解,至于“颇不宁静”的理由也自然天生。
重视对文本的客观解读是基础,一段一段读懂,让文章本身启发学生,获得知识。学生在《祝福》预习过程中已经了解了祥林嫂艰难的人生命运,同情与愤恨同时形成,可是到底谁才是杀死她的真凶呢?
对于课本中的信息,课外阅读中的发现,每个学生拥有个性的熟悉,于是对此不足形成了不同的假设推理:四叔四婶、卫老婆子、婆婆、柳妈、“我”,似乎每一个出场的人都脱不了干系,甚至包括祝福的空气。合作探讨,交流提炼,很自然得出结论: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下的人们合谋杀死了祥林嫂,孰不知他们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阅读、讨论、探究、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人文内涵,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教育。
有每一堂课的高效为基础,学生已经进入到花丛中,只是有些目不暇接。这时,引导他们分类积累尤为重要。
七千常用字如何读,如何解,轻易误读、轻易写错的又怎么办。学生准备一个漂亮的记录本,利用零碎时间,摘录易读错音的字、易写错形的字、惯用错意的成语典故、常用文言文实词。一个月下来,语言文字读写、理解大有进步,何乐而不为?兴趣自然天生。
基本功夯实了,花的名称也认得差未几了,不逊色于一名园丁。但我们是培养园艺师,所以,积累要向纵深进展,课外阅读积累必不可少。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缜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人生小语、经典美文的确能让学生居高临下,直接提高语言领悟能力。每个星期摘录一点自己最为欣赏的文学片断,久而久之甚或不久就会下笔如有神。
学生有了学语文的浓厚情趣,亦如徜徉在花的海洋里,坐上了开往春天的列车。
(邓爱华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43001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