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化\人性化氛围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3890 浏览:96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性化的教育,让人性更加饱满呢?语文老师要以两个方面来努力:

一、课堂中营造同等的人性氛围;二、挖掘语文课程中蕴含的美好人性。

关键词:人性化教育人性的课堂人性的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进展。”并积极倡导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介入、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浅析和解决不足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本身就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人性化的教育,让人性更加饱满呢?我们老师可以以两个方面来努力。

一、课堂教学中营造同等的人性氛围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同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是以自己为中心,也不是以教材为中心,更不是以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为中心,而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别,与学生同等对话,并适时地给予鼓励,加以引导,学生的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布满活力,布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教学中天生新的熟悉,让语文课堂成为人性的课堂。

1、设计教学要符合学生实际,尊重学生需要。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展开活动。学校周边的环境,学生自身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经历,以及不断进展着的地域文化,都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这样说来,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
“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减少老师的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策略,这十分有利于学生进展。

2、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

“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灵动的、鲜活的生命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假如失去了对人的生命有着及其进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知识作用建构的过程,就与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①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留意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在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激活,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更深入的思索,以而完成知识作用的建构。
当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更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引导,只是这种引导要自然,最好做到不露痕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每堂课教学,我们既要有课前的设计构想,又要开放地纳入灵活的成分。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既是预先的设想,就有可能转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大多也都会做一点调整。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敏锐地捕捉住它,并把它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的机会,以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不管这种交流是否能得出什么结论,但只要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出、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怎能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进展呢?
事实证实,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学得投入,学得尽情。

二、挖掘语文课程中蕴含的美好人性

语文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要用具体的教学实践,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合的美好人性,让语文成为人性的语文。

1、创设情境,不断“”,唤醒人性。

“一切学习,都是情境性的。”②“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渲染课堂气氛,努力营造一种适合的环境,不断“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实现有效学习。我们来看看,《妈妈的爱》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并配以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温馨欢快场景录像,让小朋友一起唱一唱。(小朋友随着摇头晃脑地唱)
师:大家唱得真好听!刚才唱歌时,你们都想了些什么?(学生争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多同学说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师:是啊,唱着这首歌,又怎能不使我们想起亲爱的妈妈呢?(师板书课题,读题)……
师:大家听着很认真,评得也很有道理。假如请你再读一次,你能比刚才读得更好吗?好,请你们再自由地读一读,感受一下。(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也想读。你们边听老师读边想:这一节有没有令你感动的地方?把令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教师出示妈妈为孩子扇扇子的动画)
师: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这个地方什么令你感动呢?为什么令你感动?(小组讨论)
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生动的动画,配以柔和的音乐,再现教材所描述的意境、形象,挑唆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2、投入真情,熏陶感染,培植人性。

语文老师是真的卫士,善的使者,美的化身。人性的语文,就是要用老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美好的人性。“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修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味”。
以《母亲的恩情》教学设计为例:
师:你再细细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的吗?
生:“有一次他要出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让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能说说吗?……
生:……
师:还有谁也被这句话感动了,能把你此时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
师:以你读的“忙着”中,我感受到了母亲连休息都舍不得。(再指名几人读)
生:……
师:(动情地小结)小朋友,你们看,夜深人静,这位头发花白,双眼模糊的老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看着此情此景,你感动了吗?(指名读这句话)
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合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去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滋长起来,强壮起来。课程中蕴含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

3、捉住契机,深化感情,凸现人性。

还记得张老师在《背影》教学中的那段感人肺腑的小结:“……《背影》这篇课文不仅是体现一个父亲如何用朴实的行为方式来爱自己的儿子的,也体现了一个儿子对父亲感情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相认真实。我们以课文中感受到的也在我们身上体现出来,我们要学习的是既要懂得接受爱,又要懂得去回报这份爱。可以这么说,假如一个人感受不到爱,那么他的知己是苍白的;假如一个人只知道索取爱,那么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同样,在结尾拓展环节中让学生交流了生活中感受到无声的爱的故事后,教师又一次捉住机会,对学生进行了人性的启迪:“套用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心灵。同学们并不缺少感受爱的心灵,只要你专心领悟,你会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布满爱的社会里。”
多么自然的回应,多少有力的深化,就像一个个坚劲鼓点陆续地敲在了学生的心坎上,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我们相信,本堂课带给同学们的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更多的是让学生思索人性:如何去感恩。我们每一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程度不等地进行小结甚至总结,假如我们在挖掘出蕴含在课程中的美好人性,并被它深深感动的时候,能够捉住学生感情活动的契机,作出富有哲理性的点拨,怎能不说是作了一次“人性”的定格呢?
“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进展。”在布满人性的课堂中去实现人性的教育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职责。“语文是让人性更加饱满”语文老师假如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情和对新课程的深切感悟,去诠释和演绎语文所具有的浓浓的人性,那么语文教学会处处闪烁人性的光芒。
参考文献:
①《让课堂闪现“对话灵光”》,金妹娟,小学语文卷第2辑。
②《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索》,文拮,人民教育2003年第13一14期合刊。
③《语文是让人性更饱满》,案例评析小学语文卷第2辑。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