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31147 浏览:1440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感受离不开观察,文学的观察除了要有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使观察的结果染上个性的情感的色彩。女作家张洁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这就是说,在文学艺术领域,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遇合,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同样一个对象,一个景观,假如是纯客观的,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启发性,但人是带着自己的全部阅历在吸收生活信息的,对一个联想丰富、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袅娜"两个汉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现出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神话里美貌仙子的柔柔飘带,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人,又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观察自然的,一经作者感情的渲染乃至主观的解释,微不足道的就可能变自得味深长了,垂柳可以变得多情,天鹅则善良而又高洁,黄鼠狼却是卑鄙而又狡猾。
按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解释,外部自然事物之所以可以具有人的情感性质,主要是外在世界的力(物理的)和内在世界的力(心理的)在形式结构上的“异质同构"。这两种结构之间(比如植物与人)质料固然不同,但由于它们本质上都是力的结构,所以会在大脑生理电力场中达到合拍、一致或融合。这时,外部事物与人类情感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了,于是界限的消失使外部事物看上去有了人的情感特质。“欢快愉悦的心情与宽厚柔和的兰叶,激奋强劲的情绪与直硬折角的树节,树木葱茏一片生意的春山与你欢快的情绪……这里面不都有对象与情感相对应的形式感么?"(《审美心理描述》,腾守尧著)天鹅那洁白一尘不染的羽毛和以容的形态正好与人类高洁、善良的情调相对应,黄鼠狼那细长、油滑的体态正好与人类某种隐蔽、狡猾的情感相对应。但是,按照科学的理解,天鹅并非高洁善良,它会经常咬死接近它的鹅鸭,黄鼠狼也并不卑鄙,它以捕鼠为生,只在不得已时,才偷吃小鸡。又比如我们观察一枝刚出土的嫩芽时,我们会说它先是伸出柔柔的芽尖,向四周摸索着,然后弯曲自己的身子,想法避开障碍物,或者是想推翻它,经过努力,它终于以重压下解放出来,舒展姿容……可这个表述过程中所展示的不正是人类才有的渴盼、企待、努力、希望等情感因素吗?
这样看来,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夸大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假如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的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肯定不够,假如观察外物特点时,又能观察自己内心感受的特点,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布满了性灵的。试看初中课本中《济南的冬天》一篇,作者老舍是怎样用拟人手法写冬天沉睡着的济南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似乎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儿,作者赋予了老城与小隐士的性格,使人感到这是一个温馨的世界,生机勃发,由于它不仅仅是自然的再现,而且是心灵的感应与沟通。于是,被心灵感受了的自然景物便布满了生命的律动,静物变成了动物,死物变成了活物,“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由于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慈善"一词,是作者专心灵在热爱自然,感受自然,因此自然便有了生命,这自然的生命是作者给的,作者是把有生命的自然交给了读者。
艺术的创作,甚至应该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转变,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另一个世界的行为。学者今道友信说:“艺术就是将自然中可直观到的美,通过人的手,和人的活动一起编刻到自然中去的活动。在这里人的意识和物质的自然不有着什么对立,这时自然显露出的美,布满了人的意识,人们抱着这种意识,转变着作为素材的自然,在这个作用上自然与艺术的联系,可以说是以自然中得到暗示,又在自然中实现这样一种环形联系。"
如此看来,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着鲜明的审美特点。
因而引导学生感受现象世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树叶是在“倾诉"?海洋是在“呼吸"?小鸟是在“欢闹"?老牛是在“叹息"?外部自然界中有多少与生命同构的运动形式啊!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飘零的花朵,落日的余辉……不都具有着生动的体现,不都能以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情感么?当我们平静地道出“乌云遮住了月亮"这一客观事实时,能不能又说成“看,月亮正在和乌云搏斗"?和学生同听一首乐曲,同读一篇美文,同看一场电影后,让我们更多地和他们先谈一谈这种感受吧,不需要都以什么作者生平啦,写作特点啦开始,重要的是其中所展示出的生命力的方式。不管是月亮在乌云间的穿梭运行,还是海燕在恶浪上的拍翅冲击,它们不都像在展示着自身与命运的较量?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感受。经过这样无数次的观察与感受,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种种事物变化的运动方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逐一对应,便会在感知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到那时,“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感受。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