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之语文教育思想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8 点赞:22884 浏览:98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对自己70多年的教育实践写成的百万字的论著的精炼概括。它内涵丰富,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原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旨归和最高境界。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正确地领会其在叶圣陶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本文将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做相关的研究和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三章:引言部分,对课题的提出进行说明,并选取几部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对其研究现状进行先容,进而提出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角度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形成背景及其过程,这一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理论形成背景进行先容,主要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说明。内因包括他早年的长大经历和后期的教育实践经历,外因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同时期朋友的探讨。第二部分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的发展历程,从萌发期(1912年-1949年)、形成期(1949年-1976年)、完善期(1977-1988)三个阶段进行梳理。第二章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内涵及实现途径,论述教师“教”什么、如何“教”才可以达到“不需要教”。在“教”什么部分,首先先容叶圣陶的语文学科“工具”说,进而说明“教”什么,叶圣陶以为|教育论文网|语文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即良好的自学、阅读、写作和写字习惯。在怎么“教”部分,主要从教材、学生和教师三方面来说。在教材使用方面,叶圣陶以为|教育论文网|“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道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和作用,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态度,又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发挥好例子的作用,教材编写者需要做到:教材选文坚持高要求、编写形式注重接受性、编写体例力求科学性。在师生关系方面,叶圣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反对灌输式的讲解方式,提倡“预习—讨论—练习”的阅读模式,进而形成了自己的阅读观。写作方面,也要求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在作文命题上要求教师一切从学生出发,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题目,还提倡教师“下水”作文。这些教育理论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圣陶以为|教育论文网|,要想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较好的科研能力。第三章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语文教育领域的影响,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对语文课程标准及其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说明。由于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影响很大,而我国在不同时期会根据当时时代特点制定课程标准,本文以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对象进行论述。在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影响部分,从不同时代选取了张志公、钱梦龙、魏书生为代表,通过他们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找出与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的内在渊源,以及对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的继续与发展。【关键词】: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育思想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9引言9-131.课题的提出9-102.研究现状和价值10-13第1章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的形成13-281.1形成背景13-201.1.1早年长大经历13-141.1.2后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14-171.1.3同时期朋友的探讨17-191.1.4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19-201.2形成过程20-281.2.1萌发期(1912年-1949年)21-221.2.2形成期(1949年-1976年)22-241.2.3完善期(1977年-1988年)24-28第2章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内涵及实现途径28-502.1认清语文学科性质,确定教学重点28-362.1.1语文学科"工具"说29-312.1.2"工具"说决定"教"什么31-362.2明确语文教材地位,充分发挥"例子"功能36-392.2.1"例子"说思想的形成36-372.2.2"例子"说对教材编写者提出高要求37-392.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39-462.3.1阅读教学40-442.3.2写作教学44-462.3.3重视学生全面发展462.4践行不需要教,提升教师素养46-502.4.1扎实的专业知识46-482.4.2灵活的教学方法48-492.4.3良好的科研能力49-50第3章"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语文教育领域的影响50-653.1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影响50-533.1.1语文课程的性质503.1.2培养目标50-513.1.3教材编写51-523.1.4教学方法52-533.2对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影响53-653.2.1张志公的"文道统一"论53-553.2.2钱梦龙的导读艺术55-603.2.3魏书生的教育60-65结语65-66参考文献66-68致谢68-69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