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程教创新,课程动力源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4758 浏览:154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虽然才经历了短短十几年,但是它不断变化的身影已经让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迷离双眼,从程序教学、软件教学到信息教学,从范例模仿、讲练结合到任务驱动、主题教学,从地方教材、国家教材到校本教材,我们仿佛置身于神秘莫测的课程改革洪流中,操作与软件、技术与科学、过程与方法等诸多概念无不带给我们惊喜与困惑,对课程的核心价值、稳定体系和未来面貌不断产生疑虑与憧憬。
其实,变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心如止水不能与课程的变化一起脉动,不能与技术的革新发展同步起舞。信息技术的课程性质已经决定,我们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培养学生的新视野、新技术、新技能,坚持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 从内心坚定课程的价值,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前的确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从未来世界的视野、人生发展的视角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出发,用科学发展的规律去培养适合时代、超越时代的合格人才、优秀人才和创新人才。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历程中,需要大家不断为之奋斗。不论你坚持算法程序是教学的根本,还是大众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是课程的目标,还是在课程整合中使用技术是课程的途径,还是技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是课程的未来,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都离不开视野、理念、课堂三维立体的教育空间。所以,我们应坚持的观念是,作为相对专业化的研究者,需要抛开学派偏见,秉承学术自由之精神,不论研究哪个价值取向都要从内心去坚定课程的价值,自我的内心强大是教育创新的思维先导。
信息技术教育承担着对人知识、技能、品质的综合培养,而技术是拓展人技能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应是:以培养人的技能为核心,逐步形成人良好的科学知识体系、高强的技术应用与创新技能、精致而博大的技术文化品质。
● 用智慧构建课程的资源,是教学创新的载体
在创新理念的支持下,我们一直在努力构建教育载体,也产生了一些具体可见的成果,包括案例、论文、读物、教材等课程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运用智慧去经营自己的课堂,形成具有一定思想价值的教学案例。例如,我曾经很自由地上过一节讨论式的课堂《欢乐课堂信息技术第一课》,以幽默的对话、趣味的故事与学生展开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讨论,这种开放而生动的课堂氛围应是我们这种现代技术课堂的特色之一。试想,原本很时尚的一个课程,上成一种死板老套的一人说教,反差何其大也?
在教学研究中,要注意提炼教学反思凝炼成教育智慧,通过文章总结把思维的创新转化成教育领域的思维资源。从早期的半成品加工、探索技术核心价值,到后来的热点解码、蓝调教育,我坚持不断从课堂形式、教学思维、教育理念到教育心智去发现成长的要素和创新的动力。例如,对创意课堂的研究,需要认识到创意是源于学生自我内心的灵感冲动,而非命题思考,无论是写一个句子、配一幅图片、做一个动画,都是自己独特情感表达的创新,这对学生成就感、思维能力的形成影响是深刻的。
另外,通过博客等载体系统地整理、完善和创造一些新的课程资源,日积月累完善适合自己的课程思想的创新。为更进一步把创新载体化的方式,如参与读物、教材的写作都是一种良好价值体现的载体。比如,我在提出探索技术核心价值后,为了充分发挥它的效能,在教材编写中提倡课程核心价值,提高特色技术的教育价值,发现技术通用操作的规律,深化技术文化的内涵发展,达成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思、用有所创的技术教学环境。
● 用视野亲和课程的内涵,是教学创新的灵魂
视野不仅是指了解新技术,还要了解新思想;不仅能够看到各种教学内容等更宽泛的问题,还要了解学生内心等更深刻的感受。要有好的视野,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那就是亲和课程,让自己的内心与课程融合。例如,在教学中注重发现并培育技术教育之美,遵循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结合环境需求,融合多元智能,探索技术学习跟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技术的非凡魅力。
在我最新主编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以技术成长观的逐步形成为核心,从动漫与技术教育相融合角度出发,形成集趣味性、故事性、情景化和技术性于一体的思维架构,融合美术、音乐、文学、英文、历史、民俗、体育等多学科知识,让孩子在技术环境中健康成长,体验技术应用于生活、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
● 用行动创新课程的理念,是教学创新的境界
心动不如行动,坚持去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创新,我们的课程理念就越来越丰富,自己的教育创新境界也越来越纯正而成熟。
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如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半成品加工”教学策略等。半成品加工策略是为广大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在从“半成品”到“成品”的完善中开展教与学,体现出技术核心价值,促成更有针对性地以信息需求为线索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源于:毕业设计论文www.618jyw.com
国教育报以《“半成品加工”策略“加工”啥?》为题进行了报道与推广。本项成果荣获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们要坚持教育梦想,致力于用行动、用创新让技术教育的明天更美好。2012年,我与教育界、企业界热爱教育的人士共同发起的“教育蓝调”项目研究有条不稳地展开了,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创办了蓝调解码专栏,在当地教育局支持下成立了“爱信息教育名师工作室”。教育蓝调以低调的优雅拨动教育琴弦,发现课堂本源的精彩;搭建优秀青年教师成长平台;纪实当代中国基层教育艺术与思想。以纪实教育、认同教育、感动教育为目标,在交流、学习中同前行,共成长,让祖国教育变得越来越美丽。
只有创新才能够激发出自己不断实践的力量,才能促进教学的进步,才能推进课程的发展。这种创新不必巨大,一点课堂观察中灵感激发出火花就能点燃未来;这种创新不必漫长,偶尔留意、时刻积累,星星之火就会以燎原之势焕发青春;这种创新不必伟岸,创新源于自我的内心,能量再归于自我的内心,循环往复不断增长,成就自己强大的同时强大课程。
每一个人都是课程结构的一个分子,每一个人先做好自己,让自己有思想、有能力、有创新,我们的课程的发展自然而然就更有力量。当我们已经看到路就在每一个人的脚下的时候,课程的未来之路就不再漫长!
苍山点题
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价值取向。信息技术课程应具有更多培养创新、创造的学科优势。一方面,是利用技术进行信息表达的创意,涉及各种媒体的加工与集成等作品的设计创造;另一方面,是利用技术进行改进与创造,涉及程序设计、软件制造等。因为创新、创造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技能,培养难度很大。我们需要从小处着手,点滴实施,引领学生学习灵活掌握工具、综合运用技术完成个性化、艺术化、创新性的作品。对于技术基础好的群体,鼓励通过对算法设计、软件开发等领域的探索进行创造、创新的培养。
第一篇文章,作者采访了两个初中生,展现了他们在科技活动中的成长经历,以事实说话,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行走在技术创新追梦路上的美丽故事,反思了创新教育所需要的内容条件——针对性,并以自助菜单进行构筑;总结了“活动”对课堂补充的重要意义——能量增强,梳理了课内课外的关系。
第二篇文章,作者梳理了自己多年教学创新经历,例举了创造式教学成果,让我们了解作为一个教师需要不断积累才能成长,要慢慢坚定信心、孕育智慧、开拓视野、坚持行动,逐步树立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构建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发现更深刻的课程内涵,发展优良的课程理念,这些都是从载体到灵魂的创新。
在做创新这期解码的时候与我女儿谈起,她说:“你别把教学看得太教条,因为你不都了解,如我的同学喜欢绘动漫,她说上了你的课之后经常在家做Flash了,对我说幸亏上了你的课呢。看来教育的影响是默默的,不要纠结于当时可见。”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