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古诗小学古诗教学要“三读”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4563 浏览:132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阅读古诗,体验韵律美

古诗不同于其他体裁的作品,它们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很适合学生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反复吟诵,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古诗,感受古诗表达的意境所在,同时也能培养起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全诗表现的是诗人听到叛乱被平反,急于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诗歌的前半段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手舞足蹈,而后半段更能体会到诗人的喜悦和急切。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前,一定要让学生仔细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在奠定“喜悦”的情感基调上,开始对全诗朗读:(快速的、激动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急切的、盼望的、清晰有力的)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通过这样的分析指引,学生能很好地把握诵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学生读出了诗歌的情感、意境和精神,加深了对诗歌内在含义的理解,有效地减少和消除了理解上的难点,从而在深刻理解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激发了情感,陶冶了情操,实现了古诗教学的意义。

二、品读古诗,体验意境美

1.把握历史背景。每一首流传至今的古诗都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女子,她美丽、神秘,带着故事。这个故事是她的归所,是她的根源。要了解她,我们首先要了解她背后的故事。例如:在教学古诗《示儿》时,如果直接给学生解释诗中每个字、每个词的含义,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陆游生活在宋朝时期,那时的宋朝频频被北方的少数民族侵略,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陆游写出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表现了一位临终的父亲对儿子的嘱托,对山河破碎的悲鸣,对现实的痛苦和无奈……学生只有在了解背景、了解陆游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读懂诗中的沉重和爱国之情。
2.适当展开。古诗中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有崇高的个人理想,人世的悲欢离合,世态的温暖炎凉,通过诗歌与诗歌间的融合拓展学习,能很好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陶冶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完古诗《江雪》时,我引导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拓展学习:自主学习诗歌《题秋江独钓图》。在《江雪》的学习基础上,自主分析理解,感悟诗歌中的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钓杆,渔人一面歌唱,一面喝酒,逍遥中却又深藏着的几许萧瑟和孤寂。学生在感悟《题秋江独钓图》的同时,又反思出了对《江雪》的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展开教学,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可谓两全其美。

三、美读古诗,体验情感美

诗歌寥寥几句,却包含万千情感。我们对诗歌的痴迷,其实是痴迷对诗歌所包含的情感、内涵、精神。学生学习诗歌,如果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就会失去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在小学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美读”去发现诗歌的美和体会诗歌丰富的内在情感,在充分感知诗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想要读、乐意读、痴迷读的冲动。
1.运用音乐提升美。例如:在教学诗歌《黄鹤楼送别》,我给学生制作了一段朗读的视频材料,在材料中,朗读者饱含深情,运用优美的语言将诗歌缓缓道来,再配以背景音乐《寒鸦戏水》,在学生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茫茫的长江和奔涌的江水,诗人站在江边,看着友人的船只越飘越远,慢慢消失在江面的薄雾中……在视频材料的感染下,教室里是难得的安静和沉重,学生们久久沉湎于诗歌的悲伤与惆怅当中。通过音乐的渲染,学生获得了对诗歌感情的最大化感知,实现了诗歌对人的情感陶冶。
2.运用图画提升美。例如:在教学《咏华山》时,为了让孩子们能真正感受到华山的巍峨高耸,感知文中的:“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我给学生们制作了一幅符合文意的《华山图》,在图上,孩子们能清晰看到:高耸入云的山峰,围绕在山腰的云朵和雾气,抬头可见的红日,抬手可摸的天际……通过图画的方式,有效地将课本文字转换成利于学生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对图画的观赏中,去感受作者用语的精妙和描写的绝伦。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自然对诗歌的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古诗教学的真正意义。
总之,诗歌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文化底蕴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诗歌教学,将使学生获得一生受用的财富。同时,诗歌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见证,是学生了解、认识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与演变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丰富和完善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从而提高小学诗歌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师院附属丰泽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