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长沙浅谈《沁园春·长沙》教学解读重点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6790 浏览:216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2-1578(2013)04-0243-01
《沁园春·长沙》与传统的悲秋之诗很不一样,全诗充满自由奋发昂扬向上的豪气。为什么会给我们这种感觉?在教学中,笔者有以下几点解读重点。
1 上下阙领字和词中独特的用字
上阙的“看”字和下阕的“恰”字历来有专家进行解读,但在教学中却未对此做出教学处理。一方面,一个看字统领上阙描绘眼前的湘江秋景图,恰字统领下阕概括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革命气概。另一方面在教学朗读中十分强调这两个字,体味其感觉,领略其好处,除了这两个字重读外,后面的语句应该读的连贯、舒展、急促以展现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
词中独特的用字(击、翔、浅、遍、尽、透、争、层、漫、百、竞等)是全诗最精彩之处。在教学中应该重点解读。
通篇意象所产生的自由奋发、充满生气的感觉其实是由这些独特的用字带来的。首源于:www.618jyw.com
先,我们来看最著名的击和翔二字,本来鹰是天上飞的,鱼是水里游的。是客观的现在有了作者的主观感受,鹰有了奋斗有了搏击,有了自由。鱼呢,像鸟飞翔一样,自由自在任意遨游,目的是要表达出这一彻底的自由奋发感。《沁园春·长沙》为什么能给我们自由奋发昂扬向上的感觉,那么,此两处用字的教学就理应做出最明确、最干净、最彻底的回答。
在教学中的解读不应该杂乱与粗疏,正如李泽厚有一论述:“审美感受经常是朦胧而多义,但它同时又异常细致而精确。这是不同于逻辑思维的另一种非语言所能传达的心理感受的精确。”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继续解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二句应当脱化于《诗经·大雅·旱麓》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但更应进一步指出,这化得好,将“飞”、“跃”的客观描述变异为主观意态的“击”、“翔”,乃更好地表现了那种彻底的自由奋发之状。把渊改为浅底之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是空游而鱼翔更近一层,鱼象鸟一样自由飞翔,在空中自由的任意,毫无阻拦的任其遨游,任其飞翔,这是诗人主观感受一种精神的展现,客观特征为主体精神服务,主体精神同化了客观特征。
又如红遍、尽染、碧透也深刻的体现了作者自由奋发的主观精神内核。这几个独特的用字使语言落到实处,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悟到词的妙处。正如北师大王宁教授:“一千一万座山要红就红个遍,一层层的树林要染就一丝不剩地尽染,漫江的水要碧蓝就蓝个透底……”
再如,竞字的解读,过去我们只把竞字只解读为竞争,但在古汉语中却另有一层意思“并行” 淮南子·淑珍训》:“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注:“竟,并也。”这里的“竞”是“并相”的意思,所取意境便在此,竞自由,共有自由,并享自由,不仅万物都有自由,而且万物在比自由,在展示比赛谁更生机勃勃,生命的自由意志与情境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引领学生去品读这些独特用字,才能让他们真正把握和感受作者那种彻底的骄傲的无遮无拦的自由精神世界。
2 “竞自由”和“怅寥廓”在上阙中承前启后的关系
诗人独立江边,眼前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界,这个自由世界多美好啊!江天辽阔生机勃勃,可人间呢?苦难的中国,不幸的人类又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索,我们的苍茫大地,谁来创造?何时在人间有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界?接下来回答了谁主沉浮,,言外之意就是“我主沉浮”,下阙更是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这才是青年革命家、未来的领袖写下这“竞自由”之“万类霜天”的创作意图、深沉心境、博大思想,这才是革命家诗人的真正心迹。因此,“万类霜天”写得越自由,“怅寥廓”三句的思索就越深沉,感慨就越激昂,这正是该诗最高妙的艺术奥秘之处, 所以,“竟自由”既是承前对“万类霜天”之状的总结,又是对“怅寥廓”的深沉思索、激昂感慨的开启;同样,“怅寥廓”既接续“万类霜天竞自由”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主体精神,又开启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伟人之间以及整个下阙对此响遏行云的回答。
只有这样,诗人的主体精神才从头到尾贯彻于整个上阙以及整首诗,才不是断裂的, 只有讲清这些学生才能将整个上阙、整首诗的意脉连贯起来,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词的情感。
3 下阕中活化用典与不见痕迹的“神用”
在下阕中表现了作者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革命气概。由于活用了不少典故加之与典相称的富有文采的语句,因而通篇既直抒胸臆又丝毫无“白开水”的感觉。
在教学中典故的出处有的略解而有的就应该详解。例如“指点江山”等,句意明白,又富文采,在讲解中不提亦可,但如“恰同学少年”就必须重点解读。此语取自杜甫《秋兴八首·其三》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五陵即长安,衣马轻肥言豪华生活;即长安岁月的少年同学,个个光鲜亮丽、气度不凡、春风得意),作者取其少年风采、气度不凡一面,带出了一连串的妙语佳句。第一,掌握“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用语文学含量提高了、气度风采不一般了。第二,活化为“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杜诗原句的内涵、大大丰富了。第三,与用典“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等组成一群意气风发的峥嵘岁月图景,那“同学少年”获得了新生。作为这组图景的穿针引线句,诗人心境外化的首发句、核心句,即便其他的典故都不讲,这句“同学少年”之典却出处和妙处都应该重点解后读。
不见痕迹的“神用”应该重点解读。李贺《致酒行》的“少年心事当拿云”(拿云,高举入云,壮志凌云之意)可与下阙进行比较性阅读。
总之,这几点重点解读对于学生透彻的领悟这首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前后解见人教版必修1课本注释[M].
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30-531页.
[3]陈日亮.如是我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沁园春·长沙》解读,王宁解读见此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