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入手以学生困惑入手试述试述试述试述构建探索大空间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5634 浏览:12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高年级学生完全可以从整体上分析课题,并且思考一些探索性的问题。”何为探索性问题?我认为,那其实就是一个数学探索的大空间,是学生自己开辟出来的一个数学世界。那么,如何建构数学探索大空间,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呢?我认为要从学生生成的动态资源出发,给予学生信心,允许其自主质疑和探讨。现将我在研讨活动中观摩“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与大家分享,并谈谈由此生发的一些体会。
教学片断:
课堂第一个环节是以教师对课前作业的检查展开的,课始,教师已经让学生提前完成了如下的课前操作。
(1)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体,并记录好尺寸等。
(2)写出制作的每一个步骤,要非常详细。
(3)记录制作过程中的发现。
(要求一定是自己的思考,不论对错,说出来即可)
师:昨天我们已经完成了三个任务,现在我们来讨论具体的任务。先请大家将自己制作的圆柱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学生讨论略)
师:请大家说说自己的制作过程。
生1:我是用三张纸做成的。先把一张纸卷成圆筒,然后再用另外两张纸画出两个圆,上下各粘一个就好了。(大部分学生认同这样的做法)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异议?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觉得这种做法不方便源于:硕士论文www.618jyw.com
。要以卷成的圆筒画出两个圆,非常容易压坏,结果圆就不太标准,剪的时候也很麻烦,不小心就会成为废品。
师:那大家想想,有没有改进的办法?
生3:我想的办法是先剪出两个圆,然后再根据圆来做圆筒。
师:这个办法和刚才的操作程序不一样,是先做圆的底面后再做圆柱,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4:可以让底面的圆更规范,用圆规直接完成。
师:如何做呢?大家试试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
生5:我先用圆规画两个圆,然后算出周长,再用周长作长方形的一条边,用任意长度做另一条边,卷起来就可以了。
师:这个方法是不是既容易,又准确?(学生同意)还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6:我发现有些同学做的圆柱体又瘦又长,有的是又矮又胖,为什么呢?
生7:因为有的同学做圆柱时是用长方形的长作高,有的是用长方形的宽作高。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课本中说长相当于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我认为,当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但长和宽中的某一条边,其实就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另一条边则相当于圆柱的高。
……
思考:
从上述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一步一步地追根溯源,探索并质疑课本中对于圆柱体侧面长和宽的定义。可以说,这是学生独立自主探索的可喜场面,更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同时,我们发现,从学生的困惑入手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建构探索数学的思维模式。

1.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相信学生的能力

课堂上经常有教师不肯放手,认为学生根本不可能深入思考那么多的问题。其实不然。从上述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所在——“底面的圆做起来很麻烦,而且不方便做”,由此产生困惑:如何才能改进这种方法呢?这里,学生开始产生思考,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给予学生鼓励。

2.善于从学生问题入手,集体合作探究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教师会忽略不计,甚至不加思考地应付解答,导致学生不能学到自己想学的,而教师不能收获想要的。如上述教学中,求圆柱的表面积关键是要算出圆柱的侧面积,那么圆柱的侧面积怎么算呢?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在这个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操作和实践,发现问题所在。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发现,就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如上述教学中的教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学生集体探究,再次验证。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使实践能力获得提高。

3.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上述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使学生有了探索的可能,产生求知的。如教师课前放手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操作:动手制作一个圆柱体,并写下步骤,而后进行讨论交流。这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放手,而进入课堂教学中则是一种主导。当学生犹豫着不敢说出自己的发现时,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其大胆论证。通过对圆柱体制作的探究,让学生获得理论的直观认知和理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生成的问题,构成了教师“教”的契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教学是无迹可寻的,唯一可以遵循的就是学生的主体生成。因此,从学生的困惑入手,拓展数学探究空间,才可能建构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世界。
(责编 杜 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