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学后教先学后教试述试述试述试述从学促教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34969 浏览:159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掌握着课堂的支配权,并没有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以至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基于对“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尝试、创造和发现的机会”的思考,我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
“先学后教,以学促教”是指把学生的自学放置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改变以往面面俱到、学生知识经验“0起点”的授课方法。“先学后教,以学促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那么,如何实现“先学后教,以学促教”?学生预先自学了,教师教什么?这里从学生“导学、练习、讨论”的预习策略和教师“分析、解惑、提升”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实施完成。

一、“导学、练习、讨论”的预习策略

1.导学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按小组分别准备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随后提出“导学:环节问题。如下:
(1)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体积与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怎样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通过开放的学习流程,安排好具有挑战性的导学问题后,学生可以采用适合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动手操作,将“导学”问题贯穿于学生自学的全过程。
2.练习
练习是学生经历自学后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教学中,我在学生完成“导学”环节后,让他们完成书本上的“试一试”和“练一练”。这四道题型和例题相似,都是求物体的体积,学生完成之后,我及时批改、细致分析,从而达到巩固“导学”的效果。
3.讨论
讨论是自学后的质疑与反思,是更深层次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可以把疑问带到课堂,让后续的学习更具效果。每次学生自学后,都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那有没有计算体积的通用方法呢”等。因为学生的先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所以他们进行的数学交流、方法理解、思想感悟更为充分,动手操作活动的时间也得到了保障,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了有效积累和充分激活。

二、“分析、解惑、提升”的教学策略

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由于学生自学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课堂的教学内容、组织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讲台不再是教师的舞台,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向讲台,分享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618jyw.com
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运用“分析、解惑、提升”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1.分析
可以通过交谈、问卷、批改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下表就是我对学生自学情况的数据分析。
2.解惑
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采用小组汇报、动手操作等方式。教学中,可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再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小正方体的个数×1=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而长×宽×高=小正方体的个数,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通过解疑释惑,全体学生都理解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提升
“先学后教,以学促教”的课堂,能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设计,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三个富有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二层次,让学生思考、发现、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第三层次,通过学生自己出题来完成。同时,让学生课外通过阅读《小学生数学报》《时代学习报》等教辅类读物,从中摘录典型题型,互相出题。这一过程再次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又有效地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
“先学后教,以学促教”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意识,改变学生的顺从式、接受式的地位,把课本转变成学本,把教师讲台转变成学生讲坛。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责编 杜 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