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创新能力试论非智力因素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联系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13373 浏览:505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21世纪高等教育正从传统的传递模式教育转向创造模式教育,从知识获得转向思维训练。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不再是衡量一个人素质能力高低的唯一尺度,而一个高校学生有无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其智力因素,也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本文就非智力因素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分析了其因果关系,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创新能力 创造型人才
1674-4810(2013)17-0037-02

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关系

智力因素是指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智商的高低等。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外的一切情感性因素,如动机、兴趣、自觉性、意志力、自信心、独立性及反思、怀疑等情感体验。智力因素起着基础性作用,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非智力因素起着方向性和动力性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断充实和发展。智力因素是相对固定的,而非智力因素是相对多变的,是可以由教师培养、调动和开发的。可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是互相联系和辨证统一的。

二、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

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创造性的智力因素,即创造性思维;(2)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即创新人格。人格是个体的个性,有了个性,个体才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从而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基础。创造性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智力范畴,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良好的人格不仅是创新活动所必需的,而且本身也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智力因素是创新的潜力、基础,即内因,而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创新潜力发挥程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创新活动的外因。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创新活动中的一对矛盾体,缺一不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作用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机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开发不够,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一种被动行为,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积极性,创新能力差。大学生人格中普遍缺乏创新人格特质,其中包括创新人格核心特质。而创新人格是创造型人才形成的基础,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发挥着前提、维持和动力作用。因此,调动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

三、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创造型人才

在一切活动中,均伴随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调动非智力因素成为素质教育和创造力开发的重要价值取向。

1.教师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他才会想学、乐学、善学,并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而获得思维的发展。缺少了趣味的讲授,取得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618jyw.com
成效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兴趣不是自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有赖于各种感知因素。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中,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的业务水平、授课艺术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发挥持久学习兴趣的基础。一般来说,学生刚接触某一学科时,往往是一种新奇的心态,但这种心态开始时并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如果这时,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手段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理的启迪,使他们回味无穷,激发求知好学的内因,产生学习动机,这时的学习也就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成为一种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也会变得较为轻松。这时学生的学习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教师在教学中,会感到学生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新的提高。有学习愿望的学生,即使再难理解的课程,经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都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通过教师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或者说一种需求、一种热情。

2.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推动思维发展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
显提高,学生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并可能从其他角度审视、批判性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便会得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距离拉近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倾向得到了实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陈述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分析判断主动探究并进行验证,学生的思维过程、自由展示的机会增多了。教师可根据思维展示过程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地因材施教。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l)教师既要给学生提供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又要善于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产生连贯的思索,从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由正向到逆向、从纵向到横向,以求教学相长。(2)学生要主动利用自己的知识,通过推测、联想的方式,让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发散,产生众多的设想。(3)教师的点拨要讲究艺术,既要有所启发又要有所保留,以防学生过分依赖教师。(4)注重个性的差异,尽量避免用统一固定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智商、能力等因素。总之,通过这一阶段使学生处于积极奋进的状态,主动地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辨析、归纳等,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

3.学生反思和感悟,开拓创新能力

经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后,教师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一方面使学生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探索过程,找出其中不足,以便能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自己,开拓创造性思维。这一环节尤其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批判性的吸收,实现主动发展的目标。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与发展学生怀疑、质问的意识和能力,因为没有怀疑和质疑,就不会有创新和新的突破点。因此,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怀疑和质疑能力,不要挖苦、讽刺、讥笑,不要因为提出一些看似荒唐的想法而不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不断激励学生,鼓起他们勇于探索的勇气,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创新意识。教师尤其应重视:(1)倡导怀疑。怀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体现。数学家笛卡儿曾说:“怀疑就是方法。”科学史上的许多巨大发现与怀疑有关。在当前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中,也要提倡敢于怀疑的思想,思维不拘泥于固有的知识。一旦怀疑某些知识,就要多方面搜集资料、信息,进行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2)鼓励发问和质疑。科学探索是从问题开始的。宋朝哲学家朱熹曾说:“学贵善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始终坚持问个为什么,就能发现问题,就可能有新的突破。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发问和质疑的习惯,而且即使有些疑点也因为顾虑重重而放弃发问或质疑。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一开始就要鼓励和保护学生发问和质疑的积极性,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四、调动非智力因素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情操,即教书育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很多教师依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观念来对待教学,依旧采取“满堂灌”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或很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地自由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没有或很少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境,更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质疑。为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没有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就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内容要有创新性

教学内容除有科学性和思想性外,还应有教师的个性,这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教学内容应反映本院校在该领域中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见解,以及教师个人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见解。只有强调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3.要注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有依赖教师的习惯。教师就要利用兴趣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便能逐步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能力,不断开拓创新。
五 结束语
总之,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研究表明:人们针对非智力因素这一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只有将其赋以科学理念下的“量”与“质”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实证研究等多种形式,逐步建立非智力因素调控系统,进而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11
许国彬、黄秀娟等.高校学生心理教育与咨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9~52
〔责任编辑:范可〕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