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论刘若愚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翻译思想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13 点赞:5719 浏览:154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作为一名跨文化、跨语际的汉学家,刘若愚先生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实践者。在其一生的研究中,如何从西方文学理论的不同视角来准确阐释中国古代文论一直是其要直面的问题。刘若愚先生在其毕生的研究中提出了大量关于翻译的思想,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值得我们开展深入的研究,理解其翻译思想的精髓。
【关键词】刘若愚 中国古代文论 翻译思想
1674-4810(2013)17-0030-01
刘若愚先生作为一名誉满全球的跨文化、跨语际的汉学家,他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推动中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实践者。刘若愚先生在其一生的研究中以自身深厚的中西方文化积淀从西方文学理论的不同视角来准确阐释中国文学和文论,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体系。正是因为刘若愚先生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世界也因此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刘若愚先生在毕生的研究中做了大量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他的翻译思想对我国学者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开展深入的研究,理解其翻译思想的精髓,从而让他的翻译思想能走得更远。
首先,要避免拼音直译,尽量采取音译或代之以相近的英文词。在翻译中国古代文论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特殊的中文字和名称的拼音问题,不少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直接以汉语拼音替代。由于汉字所指代的东西在英文中很可能没有对应之物或是根本就不存在相应的英语词汇,因此我们采取以拼音标注的方式是不妥的,我们不能在汉语和英语之间划出一个简单的等式关系。尤其是当外国人看到汉语拼音时,他们并不懂得汉语拼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618jyw.com
音的发音规则,因而无法正确发音,也就无法理解其含义。刘若愚先生在面对此问题时,他采用了韦德-贾尔新式罗马拼音法,将一些难以直译的地方用音译来替代。比如他在翻译《北齐书》的书名时就将其译成History of Northern Ch’i,以“Ch’i”来替代“齐”;又如他在翻译曹丕《论文》中的“气之清浊有体”时就将其译成“The purity(or lightness, ch’ing)or impurity(or heiness, cho)of this ch’i has substance”,以“ch’ing”来替代“清”,以“cho”来替代“浊”。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若遇见晦涩的词汇有相应的英语词时,就尽量使用英语词,而不采用音译的方法。比如不少西方人已经熟知中国世界中的“龙”和“凤”,因而可以直接用“dragon”和“phoenix”表示“龙”和“凤”,他们并不会把dragon想象成St.George斩杀的妖龙,或是把phoenix理解为埃及的不死鸟。
其次,要领会原文大意,力求还原其意境。中国古代文论中很多汉字指代的并非一个事物,还有其文字背后的意境。因此,在翻译时也需要根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做到精益求精。如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关于“楼”的句子,“楼”既可指代有层数的楼房,也可指代塔、亭子、城墙的角楼等,一般来说它在诗中的指代是不明的,要想准确地翻译其在文论中的含义,就需要我们理解作者在创作中内心的真实想法,理解作者心中所指之物。比如,刘若愚先生在翻译李商隐的诗词《无题·其二》中的“月斜楼上”时,就是在理解了词人不是要描述楼的外观,而是要表达月光洒满楼顶那极致夜景的意境的基础上,将其译成了“the moonlight slants over the roof ”;又如,其在翻译李商隐的诗词《锦瑟》中的“蓝田日暖玉生烟”时,也领会了诗人因景而触发的情感,真实地还原了原文中的意境,将其译作“On Indigo Mountain,in the warm sun,jade engenders oke”。可以看到,刘若愚先生这样的翻译才最合乎情理,也最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真实内涵和意境。
最后,要注意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度,必要时在注释中着重提及。中国古代文论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专业术语,很多字词晦涩难懂,大部分字词在英文里没有对应的英语词组或短语,即使是在国人来看也不尽能完全理解,更别说要让西方人能看懂。因此,要做好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工作就必须解决好这些专业术语的翻译问题。刘若愚先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涩的专业术语时,可以采用音译或是意译,再在括号中着重注释其所指或隐含的意思。比如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刘若愚先生将其译作“The writing of poetry is based on ch’ing(emotion/inner experience)and ching(scene/
external world): neither by itself can complete(poetry); neither is in conflict with the other.”这种译法不仅使得译文简洁精准,也使得西方人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要传递的内容。
总之,刘若愚先生的翻译思想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有很多精髓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探究和总结,这对日后出色的译介中国古代文论具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韩军.跨语际语境下的中国诗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肖薇〕
*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校启动项目(编号:08B04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