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性别角色分化及其社会化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5141 浏览:160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性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生物学的,它关心的是人类体质上的差异,因而是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另一层是社会学的,它关心的是社会赋予男人和女人的行为模式,在我国把它概括为“男尊女卑”,这种文化现象如何形成以及怎样解释这种文化现象就是性别研究的对象。西方性别理论用“社会性别”表示关系的社会结构,因此性别分析就是一种文化解构。分析经济、政冶、文化环境等结构性因素构成的社会机制如何架构、统摄了中国古代的生存方式以及人们的性别观念是本论文的研究主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澄清学界对中国史前社会妇女地位的片面熟悉。长期以来我们根据摩尔根母系/母权社会理论相信中国史前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就是母权社会,妇女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是,西方人类学界经过长期反思熟悉到摩尔根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原始民族亲属称谓的错误解释之上的,母系制并不必然产生母权制。摩尔根母系社会理论影响到我们对文献中“知母不知父”的理解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商周始祖感生神话、女神崇拜的解释;并且影响到史学界对史前社会的某些考古学文化社会性质的长期争论,从而影响到对史前社会妇女地位的熟悉。第二部分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的相关材料分析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婚姻家庭中的分化。1、根据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生产大致分为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都要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与两种生产关系最密切的制度便是生产劳动中的分工,固然世界各地的性别分工不尽相同,但一般说来男性劳动主要围绕生活资料的生产进行,这种劳动需要人与人的联合,具有社会性质;女性劳动主要围绕人的生产进行,属于家庭劳动。因此,两种生产实际划分了人类生产的两个领域——社会与家庭,这是家务劳动不被看成经济活动和物质生产的根本原因。分工的意义不在于依据性别分配工作,而是确定了生活资料生产者和人的生产者的社会角色。因此尽管任何一个人类社会妇女都参加生产劳动,有时甚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却常常被视为辅助性的、次要的而受到轻视。两种生产者的社会划分与妇女对男人的经济依靠、杀女婴习俗、男人之间的技术和社会分工关系密切。2、分工在男人中间形成了公共关系领域,主要表现在宗教生活领域、世俗生活领域及其特殊形式——战争领域。正是在这些领域男人建立起服务于自己的社会交往规则:禁忌、规范、制度等,妇女由于不属于这个领域不仅无权制定规则,反而成为这些规则的实施对象。公共权力来自男人群体的生存方式——经济、宗教、政治、战争等公共领域,而不是来自于家庭领域。3、女人承担着人的生产的社会角色,婚姻家庭是她们的根本。不过,妇女在婚姻中所了解的东西与男人所了解的东西常常大相径庭,这个不同的最根本表现就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妇女的“三从”,妇女从属于男人特别是丈夫及其家庭,她们是没有人身自主权的一个性别群体。在缺乏人身权的条件|教育论文网|下,妇女的身体通过外婚制被另一个群体的男人得到和利用,并成为他们建立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途经。第三部分是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社会化既包括对角色内涵的体认和练习,也包括社会控制的形式。社会通过教育、仪式以及社会规范使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和行为接受下来并且内在化,在中国它们常常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教育围绕性别角色展开,因此对于终极将要成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来说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她们所接受的是妇职和妇德教育,这与男子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学校教育有着根本不同。人的一生要经历诸如出生、成年、结婚、丧葬等重要时刻,它们往往伴随某些礼节作为性别角色定位的象征。性别规范是以某些仪文细则的形式建立和维护男女有别的秩序。第四部分讨论性别观念与哲学。性别观念的哲学抽象体现在《周易》的乾坤之道与阴阳之分中。以《周易》的二元对立为哲学基础的“女祸论”是具有权威性的正统观念,笔者以为|教育论文网|正是男外女内的社会结构导致了“女祸”这种社会现象。本文的结论是在公共领域和家庭领域的分化中,男人建立和掌握了强大的凌驾于家庭领域之上的公共权力是导致男尊女卑这一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女人把握婚姻、固守家庭或许能够带来个人幸福,却无益于性别同等,缺乏同等的幸福并不是社会正义所提倡的。在这篇论文中,我力求把社会性别的研究从学者的书斋中解放出来,使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成为可操纵的应用性理论。历史上曾经影响过行为的因素,有些已经消失了,有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遗留下来,有些则原封不动地延续到今天,我希望本文的分析有助于在协调关系的工作中使人们更加自觉、更加理性。【关键词】:性别性别角色分化社会化男外女内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11绪论11-24一、妇女社会地位的改善及发展现状11-15二、妇女史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5-20三、本文的研究方法——文化要素分析20-24第一章摩尔根母系社会理论及其对我国妇女史研究的影响以及反思24-52第一节群婚制的理论依据——类分式亲属称谓25-31一、易洛魁人的亲属称谓25-27二、夏威夷人的亲属称谓27-30三、单线进化论的思维方法30-31第二节"知母不知父"及其相关问题31-45一、母系制不一定产生于知母不知父31-34二、知母不知父与感生神话34-41三、知母不知父与女神崇拜41-45第三节母系与母权45-52一、女性世系与母权46-47二、妇女掌握财产与母权47-49三、从妇居与母权49-52第二章两种生产与性别分工52-84第一节劳动中的分工52-65一、中国史前的第一次性别分工——男子狩猎女子采集53-57二、狩猎采集与先秦性别礼俗57-59三、中国史前的第二次性别分工——男耕女织及其社会意义59-65第二节性别分工与两个生产领域65-84一、两个生产领域——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65-67二、两种生产对关系的影响67-841、分工与生产劳动的作用及其评价67-742、分工与妇女对男人的依靠74-763、两种生产与杀女婴76-794、性别分工与技术分工79-84第三章社会生活中的分化84-124第一节宗教活动中的区分84-107一、劳动分工与宗教活动84-89二、巫师、女巫及其社会地位89-100三、妇人不祥与妇女禁忌100-107第二节男性团体对妇女的排斥107-124一、男子会社107-111二、男子会所与我国考古学上的聚落形态111-114三、男性年龄级群114-121四、战争与社会地位121-124第四章三从——婚姻家庭中的关系原则124-167第一节三从——妇女的人身权归属125-128第二节聘娶婚——妇女人身权的转移方式128-133一、聘娶婚128-131二、嫁娶用语131-132三、妻冠夫姓132-133第三节丈夫对妻子的人身权133-145一、夫主妇从133-136二、夫妇齐体136-137三、丈夫对妻子的人身权形式137-145第四节丈夫家庭对妻子的人身权145-150一、夫兄弟婚与夫死从子145-148二、从一而终148-150第五节妇女人身权与其他150-157一、妇道150-152二、出妻152-153三、妇女的财产所有权和继续权153-157第六节婚姻的社会意义157-167一、婚姻是实现男权的手段157-158二、婚姻形成了男人间的对等关系158-160三、婚姻是建立男人同盟的重要方式160-164四、妇女交换是平衡社会关系的方式164-167第五章性别角色的社会化167-212第一节教育与性别角色167-180一、教育内容的不同168-172二、学校教育——教育手段的不同172-174三、社会教化——教育的社会化气力|教学论文范文|174-180第二节从礼节看关系180-200一、求子礼、出生礼与重男轻女180-183二、成年礼与性别角色练习183-190三、婚礼、祭礼与男主女从190-196四、丧葬之礼与男主女从196-2001、丧服制度与男尊女卑196-1982、丧葬礼节与男外女内的角色象征198-200第三节礼——性别的社会规范200-207一、妇女名分200-201二、隔离201-2071、居住隔离与内治外治202-2042、隔离的性别规范204-207第四节性别角色内化与母子情结207-212一、斯皮罗的社会角色理论207-208二、中国的母子情结208-212第六章性别观念与哲学212-234第一节《周易》——中国古代的性别哲学212-220一、乾坤合德与结合212-213二、乾健坤顺与男主女从213-217三、乾坤的二元对立与男性中心观217-220第二节《周易》的性别哲学与《圣经》"上帝造人"之比较220-223第三节形象与"女祸论"223-234一、男女的人格形象223-225二、"女祸"与贤妻良母225-234结语234-238参考文献238-2441.中文文献238-2412.西文译著241-2423.学术论文242-244致谢244-24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24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