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新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进展之战略抉择小结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7839 浏览:242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业和农村发展状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尽管新时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的现实没有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仍将面临着诸多挑战。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农业的发展战略上做出慎重的选择和调整。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落实绿色生态发展战略,促使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实践国际化参与战略,推动农业主动“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有效引导农村现代化。
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其中,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状况,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着全面建成小源于:高中英语论文www.618jyw.com
康社会的程度。综观当前中国社会,尽管新时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是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的现实没有变,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过程,仍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大,粮食安全不容忽视;农业自然资源日趋紧张,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农业社会经济资源短缺,农业发展后劲缺乏;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外部压力不小,等等。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应对挑战,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完成这项历史任务,仍然依靠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原有的农业结构、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和掠夺式的农业开发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切实有效地在农业的发展战略上做出慎重抉择和调整。

一、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世界性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之中,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领域不断拓展,农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农业,正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主流。多年来,美国、欧盟各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为抢占国际农业发展的制高点,维持和提高本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纷纷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科技的政策,加强农业科研和成果推广,把生产安全、优质、高产农产品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作为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20世纪后半叶,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24%的粮食,养活了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重负使中国农业在进入21世纪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根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国情,科教兴农战略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的首要选择。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面临着双重的历史任务。一方面,要追赶发达国家先进农业科技水平。另一方面,要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到来。我们要把这两方面的任务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继续大力推广现代常规的适用先进技术,使其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又要瞄准国际科技革命的新动向,有重点地发展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高科技,借以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新的质的飞跃。为此,我们要坚持“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以及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相结合”的方针,力争在应用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基础研究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和农业长远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坚持“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高科技农业企业;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与人才的引进,积极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和合作经营以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继续切实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业中、高等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大规模举办各种短期专项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等等。

二、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实施农业绝色生态发展之路,促使农业良性循环发展

农业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产生和形成的第一个社会生产体系,它的问世和产业体系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基础,但客观地说,在某些时段,某些地区也是人类社会大规模改变和破坏大自然面貌、引发生态系统发生畸变的开始。长期以来,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政策—直是在追求农业的增长,而忽略了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甚至实行过掠夺经营,导致原始森林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畸变等资源生态的现实和潜在危机。在环境、生态方面的欠债太多,不仅是危及后代,而且是已经危及当代人的严重问题。
人类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组成元素,获得特有的增长发展之后回归自然实现良性循环演变,应当成为改变传统农业及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取向。事实上,当代人类社会已经开始了多方位、多层次转变生产方式的进程,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等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战略的实施正在从深层次上改变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这种历史转变的基本力量,由其孕育引发出新发展模式的前景无可限量。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开拓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将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基本需求纳入到大自然的良性循环过程当中,应当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基本发展方向。
实施农业的绿色生态发展战略,要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为此,要调整农业及化肥的品种结构,减少因施用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影响;要大力发展生物农药,更多地通过采取生物措施来防治农业病虫害;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及秸秆覆盖技术,开发城镇郊区有机肥工厂化处理技术,建立地力补偿制度;要把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最具影响的黄河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继续抓好长江黄河上中游等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总之,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三、国际化参与战略:推动农业主动“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中国农业发展不仅面临着市场化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享受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巨大机遇与挑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大国,各方面均存在发展双重性,农业也是如此。我国农业在普遍存在落后性的同时,又具有许多明显的比较优势:不仅拥有大量的生物资源和名特优新农产品资源,拥有丰富廉价的农业劳动力资源,而且还拥有适用的农业技术和发展农业的成功经验。中国农业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必将促进中外农业的优势互补,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的不足之处,参与国际农业资源分配,拓宽我国农业的发展空间;促进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参与国际农产品的竞争之中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促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就业,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等。中国农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所决定的不可回避的大趋势的要求,也是中国农业为了推进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
为了促进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们一方面必须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抓紧制订宏观规划和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有实力,能代表国家参与农业国际竞争的企业,鼓励和推动这些企业按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律法规,在国际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施展身手,以赢利为目的求得发展,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我国农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进行国际化参与。可以以出让市场为条件,输出劳动力到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去办农业企业,生产短缺农产品,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的不足;可以用国内的优势农产品积极开展等价易货互惠贸易;还可以按照国际惯例,到外海和远洋去发展海洋渔业,参与国际农业资源的分配,等等。当然,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农产品质量竞争力还不够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但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在推行农业国际化参与战略的过程中,要明确农业国际化参与的方向与重点。要立足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供求形势,把农业资源丰富、市场比较广阔、资源开发潜力大、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农业国际化参与的重点。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有效推进农村现代化

农村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社会的必然结果,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也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球1/5人口的生活品质,是执政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突破口。农村城镇化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和产业的聚集,带动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而且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开拓农村市场,扩大消费,提高农村现代化程度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快速城镇化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志。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2%,至2012年,则达到了52.57%,这说明过去30多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以近1.0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递增,这期间,特别是2000年以来年均增幅高达1.37%。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付出的代价不小,问题很多:城市急速扩张、农民被迫上楼、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破坏等等,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未来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我们必须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当前,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城镇化的核心因素是人,城镇化的进程应该是人的全面的现代化过程,包括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现代化。我们要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确保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是在“人的现代化”的健康道路上发展。其次,要从根本上消除政策屏障。目前纳入统计的城镇居民中,至少有1/4的人口没能充分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城镇化对农民来说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化,事实上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面对的更重要的是拆除各类政策屏障,使其享受到住房、医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618jyw.com
疗、社保、教育等方面的市民化待遇。让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就要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让他们在城城镇有房住、有活干、有学上、生病了有医保、失业了有社保,得以安居乐业。为此,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亟须进行全方位的政策调整,包括城市公共管理政策、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等。最后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城镇化过程中尤为重要。中国的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变化过程,也不是一个短期即可完全解决的问题。急功近利性的城镇化发展的老路带来的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比比皆是,生存环境的恶化给我们造成的当期损失以及给我们后代所带来的负担远远要超过我们目前的任何估算。如果再不把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高速推进的中国城镇化可能会带来环境和生态的更大挑战。我们需要的是有质量的城镇化,是让新老城镇居民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城镇化,是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我们需要考虑未来长期的城镇化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不仅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政治问题。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历程,必须建立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综合战略体系,整体推进这一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坚定不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12-31.
[3]邓春霞.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前景分析及对策建议.南方农业,2011.
[4]程国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影响和战略选择.理论学刊,2012.
[5]王俊峰.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神州,2012.
[6]董运来等.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业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亚太经济,20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