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生和谐人格培育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25028 浏览:1100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当前,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格失谐问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为人处世哲学、人际和谐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为研究生和谐人格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研究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成为促进研究生和谐人格培育的重要路径选择。
关键词:研究生;和谐人格;优秀传统文化
1009-4156(2013)06-092-03
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对个体人格型态的要求,它立足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讲求个体与他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强调构成人格的内部各要素完整平衡、健康积极,表征人格的外部行为体现着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研究生作为国家着重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理应具有和谐人格。而当前,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格失谐问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哲学、人际和谐思想、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为研究生和谐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研究生人格失谐现状

实现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和社会、自我与自然的三重和谐,形成和谐人格,不仅是研究生适应现代社会、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和社会对研究生的期待和要求。而当源于:毕业生论文www.618jyw.com
前,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格失谐问题。
1 个体心理冲突——自我身心失谐。个体心理冲突是一种紧张情绪,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源于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的不如意状态。较弱的、正常的心理冲突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般不会对身心造成伤害。但当心理冲突尖锐而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节时,个体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或疾病,甚至出现否定自我、否定生命存在意义的严重情况。
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是与心理压力密切相连的。通常来讲,承受的心理压力越大,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生作为一个较特殊的群体,承受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不但社会、自身较高的期望值,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学术科研任务重、就业前景不理想、经济负担大、情感不顺利、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也导致心理压力产生。适当的心理压力有利于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但研究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对自身的心理压力进行调适,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淡漠等,严重者产生心理,并付诸行动。
2 人际关系失调——自我与他人失谐。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社会中的个人必然会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打交道,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系即人际关系。在校研究生的人际关系具有封闭性。研究生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身事务的处理上,对校园活动的兴趣减弱。同时,与导师、同门的关系成为他们校园内的主导人际关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其人际交往范围。研究生人际关系的另一特点是复杂性。研究生在与导师、同门、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涉及一些有关个人现实利益的问题。封闭性和复杂性是研究生人际关系失谐的主要诱因,而人际交往技巧和品质的缺失,则是造成研究生人际关系失谐的直接原因。人际交往技巧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敲门砖”。人际交往品质,如诚信、宽容、尊重、友爱等,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研究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无不与其人际交往技巧和品质的缺失有关。研究生人际关系失谐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
3 生态文明观念淡薄——自我与自然失谐。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生态文明观念的支撑”。研究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做生态文明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而当前,研究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比较淡薄,“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与生态道德的要求不协调”。一些研究生仍把自然视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不关注生态平衡问题,没有树立人与自然之间平等的观念;一些研究生只看到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和精神价值;一些研究生在消费上铺张浪费严重,没有形成生态消费的观念;等等。观念的“不生态”,无疑导致行为对生态文明的违背。加强研究生生态文明教育刻不容缓。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研究生和谐人格培育的有效载体

“和谐人格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而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研究生和谐人格的培育,主要是通过教育完成的。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诉求。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为人处世哲学、人际和谐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为研究生和谐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在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也易于被研究生理解和接受。
1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哲学,缓解研究生心理冲突。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冲突和压力,需要外力的帮助,更需要其自身能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些为人处世哲学和态度,对研究生的心理有平衡和调节的作用。
古人认为,人的才能“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蔽”,倡导个人准确定位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对于人生中的“不如意”,古人强调“人生不如意事十有”,要坦然处之,又强调挫折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既强调要迎难而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匹夫不可夺志”,又强调要辩证看待问题,不可“钻牛角尖”,因为存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否极泰来”的可能性。同时,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将爱惜自己的生命同对父母的孝敬联系起来,有利于人们摆脱轻生的念头。同样对待人生,老庄则强调“清净无为”、“道法自然”,主张人们处世应顺其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强调要“致虚极,守静笃”,主张人们应虚明宁静,虚怀若谷,豁达大度。古人的为人处世哲学有助于研究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人生中的得与失,进而缓解心理矛盾,保持身心和谐。 2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和谐思想,优化研究生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技巧和品质的缺失是造成研究生人际关系失谐的直接原因。而人际交往技巧和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和阐释。我国古人特别注重“礼”,强调“不学礼,无以立”,把“礼”看成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则是对“礼”的具体规定。与他人相处,儒家讲求“仁者爱人”,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友好相处;讲求“言而有信”,“以信接人,天下信之”,把“信”看成是为人、治家、立业的根本;讲求“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个人应忠于亲情、友情,忠于人民和国家,对他人则应持宽容的态度,换位思考,容许他人犯错误;讲求“人和”,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团结,协作互助,不可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同时,我国古代也有丰富、生动的有关交友、处理人际关系的典故,如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管仲和鲍叔牙的“管鲍之交”等。研究生应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人际交往智慧,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增强人际交往品质,优化人际关系。
3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促进研究生生态文明观的养成。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它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比如,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庄子则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有助于研究生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生态世界观。古人不仅强调人类应该关爱自然、善待其他物种,而且也关注自然界其他物种的内在价值,倡导人们负起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道德责任。比如,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不仅对人慈悲,对生物也应如此。“扫地不伤蝼蚁命,飞蛾扑火纱罩灯”就是佛家关爱自然万物的生动体现。这有利于研究生树立关爱自然、保护物种的生态平衡价值观。我国古人对待自然资源也秉持遵守时令、节约知足的基本原则。比如,《逸周书·大聚》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陆贽认为:“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对待自然界应秉持节制、节俭的理念。如果贪得无厌,过度索取,就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这有利于研究生树立节制、节约的生态消费观。

三、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研究生和谐人格培育

1 处理好“积极”与“消极”的关系,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具有封建性、宗法性、社会取向性、高度约束性等特点,它又有消极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治和人情,轻视法治,不利于人们法治观念的树立;注重集体和国家利益,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轻视个人利益和自我追求,容易造成人们人格上的依赖和“无自己”,社会适应性差;对个体的约束较严,强调隐忍和服从,“往往易于使个人需求、、情感受到过分压抑,而得不到正常的表达和必要的宣泄。其结果是引起焦虑不安、谨小退缩、疑心多虑、易于形成强迫性倾向”。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礼仪规范、行为准则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快节奏、高竞争的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儒家的愚忠、愚孝,道家的清净无为、消极出世,佛教的缘分、命定等,也都有消极的作用。因此,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与“消极”的关系,引导研究生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教师首先面临的问题。
此外,传统文化教育应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以体现时代感,增强实效性。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科学发展观、生态消费、科技、实验废弃物的污染等联系起来,可以增强研究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行为准则与人们交往中的见面礼仪、宴会礼仪、乘车礼仪,以及交往中注意的问题等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其人际交往的技巧,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的身心和谐思想与当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联系起来,可以增强他们自我心理调节与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心。
2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注重通识教育与专题讲解相结合。首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课的主导作用。应通过增设选修课或必修课、延长传统文化课学时等,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其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法制观教育、观教育等都可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和谐人际关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需要有教材和师资队伍支撑。教材应立足研究生实际和本地区文化特色,并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人际和谐思想、身心和谐思想等内容进行重点和深度的挖掘,既有一定的吸引力,又体现时代性。高校应通过人才引进和加强对原有传统文化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等途径,建设一支专业化与通识化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大部分研究生,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自考论文www.618jyw.com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零碎和肤浅的。因此,研究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兼顾全体,注重通识性。同时,对研究生所面对的个体心理冲突、人际关系失谐、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等三大问题,又要进行专题讲解,深度剖析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身心和谐思想、人际和谐思想和生态思想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其接人待物的技巧,增强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生态文明意识。
3 创新教育方法和载体,注重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对研究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载体。在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应增加实践体验环节。例如,教师在讲解传统生态思想时。可鼓励学生对本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植被破坏情况或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在课堂上讲述见闻和感想,激发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意识。在载体上,可利用校园文化墙、橱窗、校报、专题讲座、报告会、大学生社团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影响深远,理应在校园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当前,在校园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以网络为主的时尚流行文化,校园里的传统元素在日益减少,传统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网络的快速普及,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传统文化可以借助网络这一新载体,将自己融入时尚流行文化中,在不失传统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取得时尚活动的形式。例如,高校可组织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和教师,制作传统文化的精品视频,创建传统文化优质网站,以供学生浏览和学习。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