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几个推动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几个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16 点赞:14625 浏览:599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学生更自主的参与数学课堂,而当今的高中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存在 “0参与”、“无效参与”、“低效参与”和“高效参与”等四种现状,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四类问题的策略,为高中数学教师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一些具体而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学生 数学 课堂参与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新课改要求高中学生更好的参与数学课堂。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去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高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更新自己的观念,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努力的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2.当前一些高中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存在一些问题。

案例

一、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几种现状

现状

一、0参与 代表人物:小章同学

数学曾经是小章同学初中里最感兴趣的课,可一到高中由于一开始的松懈她发现自己听不懂老师讲的课了,而且高中数学老师对自己的关注远没有初中老师那么多,于是发展到后来,数学课变成小章的睡觉课了。
产生原因:教学内容难度过大,学生听不懂,不愿参与现状

二、无效参与 代表人物:小金同学

一开始于老师非常喜欢小金同学,因为数学课上她非常认真自始至终都拿着笔睁着大眼睛盯着黑板的抄个不停,但是几天以后于老师就发现了问题,小金同学的作业对得很少,而且一到下课就围着老师问问题,问的问题基本上是老师上课讲的例题,她需要老师再给她讲一遍。
产生原因:学生充当录音机的角色,课堂上没有任何自己的思维。
现状

三、低效参与 代表人物:小吴同学

李老师非常喜欢在3班上课,因为这个班上课很活跃,学生回答问题很活跃,特别是小吴为首的几位男生,反应很快,问下去的问题马上就能回答,但考试的成绩出来以后李老师大吃一惊,这个班的数学均分比其它班要低好几分,那几个反应很快的同学竟然没考及格,分析了原因以后李老师发现问题所在:这个班的学生在小吴等几位同学的影响和带动下,面对问题都没有认真思考,想到一点喊一点,理解不了教学内容的本质。
以上的几个事例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数学课堂参与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而高中数学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堂参与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必须做。
3.概念的界定。本文所指的“课堂参与”是在课堂上投入生理和心理能力的状态变量。课称课堂又称课堂投入,学生的课堂投入时间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心力于课业活动的时间,课堂投入不仅包括可视的行为的参与,而且还包括学生的心理参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包括三个方面:包括课堂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学生参与的情况,本研究提出”0参与”、“无效参与”、“低效参与”、“高效参与”等四个概念。“0参与”是指学生无参与课堂教学的行为,表现为讲小话、发呆、打磕睡、玩弄东西、做与课业无关的事情;“无效参与”是指学生表面上行为参与课堂,但是无任何情感和认知参与课堂;“低效参与”是指学生行为参与课堂,也有情感参与,但没有认知参与,没有自主的去探究,没有主动的去建构自己知识体系;“高效参与”是指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但有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探究,并且能批判的面对一些观点和见解。

二、促进高中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几个策略

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避免学生数学课堂的“0参与”。“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真的参与数学课堂的基础,现在的高中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而且有部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并不在乎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因此与学生关系是否融洽比以往显得更加的重要.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学生。
案例

二、面对学生的上课睡觉

张老师是年近50岁的老教师,工作多年来,都以严厉著称,而且因为对学生要求严格,以前教学成绩一直不错,但近年来,她的一些“遭遇”令她感到困惑.最近就发生了一件事:9月1日,高一新生的第一节课上,她就发现了一个男生趴在桌子上睡觉,对学生要求很高的她当然不会置之不理,走过去轻轻的拍拍学生的肩膀,谁知那名男生根本没有理她,照样睡他的大觉,张老师感觉没有面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抓住那位学生的衣服领子,一把把他拎了起来,谁知那位学生仍然没有完全醒来,但是他旁边几位同寝室的同学却站了起来,大声的和张老师发生了冲突.原来这位男生前一天来学校报到的时候就因为感冒而发低烧,而且第一天晚上寝室里的部分同学在开自己我介绍大会,影响了他的休息,导致他的毛病加重,早上体温有39度,因此第一节数学课上他昏昏沉沉的趴在桌子上等班主任来把他送去医院,而这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了以后,班里的部分学生就对张老师有了看法,发展到后来有几个性格有些极端的学生数学课就索性全趴在桌子上睡觉了。
小于老师也遇见了上课睡觉的一位男生,而且也推不醒他,那个滑稽的场面引发了旁边的学生哈哈的笑声,但是于老师并没有发作,他摸了摸那位男生的额头,一脸严肃的说“恩,有点发烧,下课以后最好去看看”,下课后他和那位男生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他充满关心的话语和其中体现出的对学生浓浓的爱终于打动了那位男生,从那以后他每节数学课都非常认真,而从这件事情中学生们都认为于老师“非常好”,因此整个班级的学生一到数学课都非常认真,都全身心的参与.没有再发生过类似的学生“0参与”事件。因此,学生对老师有意见或者有敌意是产生”0参与”最主要的原因,而教师爱教育爱学生并且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的避免数学课堂的“0参与”。
2.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减少学生数学课堂的“无效参与”。高中学生跟普通人一样都有惰性,大多数学生都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喜欢老师安排好学习的过程,因为这样不需要动脑筋,而这种不动脑筋的学习恰恰是”无效参与”最明显的特征。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克服惰性,自主的参与学习呢?激发学生学习当前知识的兴趣是最好的方法。兴趣是心理特征之一,是指某一个人积极探究某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认识活动,而这种认识倾向对认识活动具有始动、定向和动力作用.对学习数学来说,浓厚的兴趣更为重要,因为数学比较其他学科更抽象,逻辑性更强,学习时间也长.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很难学好。 兴趣当然不是学好数学的充分条件,但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悲哀和苍凉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亲切感,至少不是非常陌生。然而我们都不可避免得面对一些“新面孔”,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种新问题,让学生在面对那些“新面孔”时都能在“这个妹妹哪里见过”的好心情下学到新的知识。
案例

三、《向量加法》的新课引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加法!
学生甲:老师,我们在幼儿园就学过加法了(引起哄笑,几个课间睡觉上课依然没有完全醒的学生被彻底惊醒)
老师(微笑):当然我们今天要学的加法跟幼儿园的还是有区别的,我们今天要学得是向量的加法,物理课中我们学过两个矢量相加,其实今天我们帮物理老师复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加法、物理课的矢量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用这些概念引入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的兴趣)
下面我们看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小时候上学要过一条大江,那时候江面上没有桥,只有渡轮,而且江水水流湍急,问渡轮应该怎么开才能刚好开到江正对岸的渡口?
学生乙大叫:往上游开!
学生丙:这么简单,我也知道!
老师:恩,看来同学们都很有聪明啊,那么我们具体来算一算:渡轮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请问渡轮必须往哪个方向开,才能保证笔直开到对岸,船的实际速度是多少?
请同学们自学书本上的知识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这位老师从学生熟悉的东西入手,让学生感觉亲切,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热情,自觉自主的去思考,去探讨要学的内容,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无效参与”的发生。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低效参与”。即使有学习的兴趣,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把生活上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习惯带到了学习上,而长时期的不愿意思考导致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精神的缺失,在数学这一训练思维的课堂中没有任何自己的思维,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小组讨论的基础,是课堂参与的基础。数学学习不同于其它的学科,它尤其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没有充裕的独立思考作为前提的小组讨论只会流于形式,甚至会引起部分学生的“0参与”或者“低效参与”。因为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即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准备不足,而不知道讨论什么,导致课堂好长时间鸦雀无声,长此以往,学生的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学生会对小组学习的作用产生怀疑,进而抵制小组合作学习。反之,每个学生通过了自己的思考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会给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都加深了认识。所以更为恰当的做法是首先给学生充裕的独立思考时间,让他们独立解题,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和辩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让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参与这个生长的过程其比得出结论在让他们去巩固去熟练知识更重要,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要体现学生参与数学概念,定理推导的过程,要体现学生参与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中,往往只有在问题已经解决或已得到某个结论后,学生才能获得参与的机会,而主要参与的目的就是向教师展示他是否掌握了,或是否记住了问题的答案。这种课堂一般的模式是,教师讲完了某个教学内容后,用提问、组织练习等活动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并根据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判断教学效果。当然,利用学生在参与时的表现来检验教学效果,是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但是更重要的参与—探索新知识的过程、那些原本应该有火花碰撞的过程却往往被忽略了,其实教师更重要的教育任务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事实上,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中,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摩教师所示范的解题或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答案,相反,他们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与教师一起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制定解决问题方案、检验解决问题方案、完善解决方案、比较不同解决问题方案,这样的数学课堂参与才是真正体现结合行动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三位一体的有效的参与。
(3)参与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学会倾听。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还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一讨论就滔滔不绝的讲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意去倾听别的成员的见解.其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给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但是事与愿违,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却看到:有些小组讨论仅仅是将“教师讲,学生听”翻版为“好学生讲,差生听”;有些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在滔滔不绝地讲,甚至还抢着提高嗓门力求盖过别人的声音,课堂上很热闹,但是其实却是无政府状态.它反映出学生对主动参与的本质还缺乏认识,学生关心如何表达自己自己的观点,而对别人的反馈或意见置若罔闻甚至很不高兴,结果根本无法沟通。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关键是数学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其实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自私”表现恰恰反映出教师对参与的认识,学生的这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的模仿,因为我们以前的课堂教师都是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要插嘴,而且一些教师也根本不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尤其是当学生的发言与自己的意图不吻合时,根本没有耐心地听完学生陈述自己的意见和理由。而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行为中,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就不能耐心的倾听别的组员的意见了。所以,要改变学生的这种不会参与、不会沟通、不会倾听的现状,首先要求教师调整自己与学生的交往方式,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以平等、的师生交往为学生提供既表达自己也倾听他人的双向沟通做榜样。
(作者单位:建德市寿昌中学)
编辑/赵军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