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刍议二语习得语及其石化现象刍议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23902 浏览:1071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是指介于二语习得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一种非连续性的语言体系,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石化现象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探讨了语及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语;石化;目的语
引言:Inter-language(语)一词是由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来的。Selinker指出多数二语习得者(多达95%的人)都不能够获得目的语能力。就是说,他们不能都抵达语连续体的终端。他们语言中的一些规则仍然不同于目的语形式的时候他们就此停滞不前了。Selinker把这种现象称为石化现象。石化现象发生在大多数二语习得者身上,而且通过进一步的指导也很难纠正或改变。

二、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石化现象可出现在二语习得的任何发展阶段。Selinker(1972)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结为如下五个方面:(1)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er); (2)目的语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arget language rules)。(3)培训转移(traner of training);(4)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learning); (5)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L2 communication) [4]。

(一)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er)

Odlin(1989)认为迁移就是把第一语言的知识运用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5]。迁移可以是正迁移也可以是负迁移。当学习者之前的知识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即当之前的知识可以恰当地运用到二语习得过程中,就是正迁移;之前的知识对目的语语法或结构的学习产生干扰时,就会造成负迁移。母语和目的语拥有相同的形式、结构、规则时,迁移就会有助于学习。比方说,我学英语(S+V+O)和英语中的I study English(S+V+O)。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汉语中的SVO形式很容易被理解并被迁移到英语中,这时的迁移就是正迁移并有利于英语的学习,因为汉语和英语的结构完全一致。负迁移,也被称为干扰。当母语干扰到目的语学习时,之前的语言运用就会对目的语语言运用形成干扰,从而导致错误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者经常会用到母语的句型和规则学习目的语,从而导致了偏误和不正确的形式。例如,翻译如下英语句子时,中国学生经常会把汉语的结构和规则迁移到英语中。

1.I don’t know who is she. (wrong)

I don’t know who she is. (right)
2.Although he is over sixty, but he insists on doing housework all by himself. (wrong)
Although he is over sixty, he insists on doing housework all by himself. (right)
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汉语结构的负迁移,汉语的语言体系对学生正确语言的输出有了干扰。
(二)目的语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arget language rules)
二语习得者如果将已经掌握的目的语语法或规则不恰当地应用到其它的语境中,就会造成笼统化现象的产生,例如:

1.Tom is happier than Jim’s these days.

2.He goed to the theatre with his girlfriend last night.
3.It was not possible to drive the bicycle fast.
例1中的错误,是由于二语习得者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情况下,“is”都可以写成缩略式;例2中的错误是习得者错误地认为所有动词后面加上-ed的形式就可以变成过去式;例3中的错误是学习者错误地认为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可以用“drive”来修饰。

(三)培训迁移(traner of training)

培训转移是指针对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材料影响而形成的语认知[6]。两个方面因素会影响到培训迁移:错误的语言形式输入以及语言材料选取不当。教师的语言水平和表达能力欠缺等因素会造成二语习得者石化现象的产生。例如,在介绍表示“请求”的语言表达形式时,外语教师只是罗列各种可供选择的句型,“Would/Could/Will you please…? I wonder if you could…? Would you mind…? 而没有对其使用的具体语境及礼貌的级别做出解释。学习者误以为这些表达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往往只记住其中一个策略,然后以不变应万变,出现了语用错误而不自知[7]。

(四)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learning)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有效地获取、贮存、检索和使用信息而采用的各种计划、行为、步骤、程式等。适当的学习策略可以促进外语学习。Selinker认为,导致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策略。其中,“简化”和“过度笼统化”是两种较为明显的学习策略。“简化”是二语习得者通常采用的一种学习策略,是指二语习得者将目的语中的语法规则和用法简化为一种简单的系统。“笼统化”的前提是规则适用对象的某些相似,而笼统化的本质是相似类比[8]。

(五)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L2 communication)

为了克服交际中存在的困难以达到交际目的,二语习得者倾向于使用回避(oidance)、简化(simplification)等交际策略[9]。 Schachter(1974)首次提出二语习得中的回避现象。她发现,和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相比,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使用关系从句时出现的错误要少得多。这是因为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尽量避免使用不太有把握的关系从句进行交流。回避策略的使用实现了交际目的,但是久而久之,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限制和制约,因而产生石化现象。
将目的语简化以便达到交流的目的,从而停止进一步学习,也是语石化产生的原因。
三、结语
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所以石化的形成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10]。石化现象受学习环境、社会环境和目的语输入等外因的影响,同时也受学习者心里认知因素等内因的制约。二语习得过程中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语言知识的固化。为此,外语教师要辩证地看待语石化现象,要科学地来看待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这将有助于外语教育工作者认识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潜在的内部机制,改进外语教学,提高二语习得者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邓刚. “过渡语”三题[J]. 现代外语,1993(2):27-30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立非. 第二语言习得入门[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 Odlin, T. Language Trane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7.
[6] 赵萱. 语石化现象与语心理认知机制浅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18-20
[7] 邵党喜. 过渡语中语用失误现象述因[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3):67-70.
[8] Richards, J. A Non-contrastive Approach to Error Analysis [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1971(25): 204-219.
[9] 戴炜栋、牛强. 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英语研究,1999(2).
[10] 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 [M].London: Longman, 1992: 231-25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