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引发文物保护焦虑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32914 浏览:1478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月27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已被拆除。早在2009年,24号院门楼及西厢房被先后拆除,经媒体报道极大。同年7月10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叫停了对“梁林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2011年1月11日,东城区文化委表示,“梁林故居”已被列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那么“梁林故居”为何还被拆除呢?东城区文化委和北京市文物局解释说,是开发单位考虑到故居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为防止房屋在过节期间出现险情,了“维修性拆除”。但此次拆除未经报批,属“违规拆除”,将事依法查处,并将对修复工程全程监管。
“维修性拆除”的说法一经公布,舆论哗然。但随后《北京晨报》报道:有市民,所谓被拆“梁林故居”实是自家私宅26号院,的故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被拆除。“梁林故居”的命运成了罗生门。(综合新华社消息)

1.文物保护程序要抢在拆迁程序的前头

以2009年叫停对“梁林故居”的拆除, 2010年10月“梁林故居”才纳入次文物普查登记项目,直到被拆除,故居的文物认定仍在当中,足以文物保护效率的低下。(毕晓哲《长江日报》)

2.要谴责更要问责

、切断野蛮拆迁背后的利益链条,而非仅仅拆迁本身;有实质性的问责,而仅仅是谴责。拆迁方以最小代价最大“战果”——拆除了“梁林故居”,却未受到实质性惩处,无疑给“后来者”了榜样——不必理会文保、舆论或规定,反正也把怎样。(陈在田《新京报》)

3.“维修性拆除”其实很

俯瞰,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古迹正在基于商业利益的拆迁中消失,与此,各地又如潮水般涌现徒有虚名,仅为旅游观光设计的“假古迹”。,在某些地方看来,保护文物是为了经济效益,拆除文物也同样是为了经济效益。两个极端,方向不同,却无一不彰显今天社会现实的势利本质。(《南方都市报》社论)

4.保护“梁林故居”和经济利益共赢

开发商把闻名中外的“太太客厅”就地保护,难道就影响商业利益吗?倘若开发商有此认识,无论住宅区或商业区,“梁林故居”都将给这里增添不少文化气息,进而大大提升这一地块的人文魅力。真不明白,那么多房产商不惜代价挖古树、搬巨石,以破坏别人的居住环境来抬升楼盘品位,有的开发商却放着现成的、具有性的好题材而不顾,非得千方百计拆除,闹得怨声载道,何苦来哉?(魏英杰《新京报》)
◎话题拓展:过去就未来;保护、拆除与建设;记忆何处安放;问责与谴责……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除的文化隐喻
郑连根
二战后期,美国空军轰炸日本本土。梁思成倡议美军不要轰炸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两座城市有大量国宝级的古建筑。梁思成这些古建筑是日本人民的,世界人民的。美军接受了梁思成的倡议,日本京都和奈良免受战火蹂躏。二战,得知事情真相的日本人民将梁思成先生誉为“古都的恩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先驱”。为了表达对梁先生的感恩之情,日本人于2010年10月在奈良文化会馆广场公园立起一尊梁思成先生的铜像。
梁思成先生更为保护的古建筑煞费苦心。新成立,梁先生奔走呼吁,泣血痛陈保护北京古城墙的重要量。可惜北京古城墙还是被了。先知被冷落绝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他个人的苦涩命运在某种上成了民族文化命运的缩影和象征。
更荒诞的事情莫过于荒诞仍在继续。梁思成、林徽因这对极力保护古建筑的学术夫妇,的故居依然摆脱不了被拆掉的命运。梁思成生前泣血陈情都保住北京古城墙,梁思成去世,媒体的呼吁也保不住他的故居。
说到底恐怕还是利益驱动吧。保留文物的获益者是社会大众,而拆掉文物的获利者却是的单位和个人。文物的价值是属于无形的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而拆房子建房子所的利益却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两相比较,人便愿意损公义而肥私利,弃文化而取实惠。
如何粗暴拆除文物的?除了积极贯彻文物保护法,提升的文物保护意识外,最现实的做法加大处罚力度,让拆迁方在经济利益付出惨重的代价。这样做一是为了让拆迁方感到“疼”,不敢再这么做,另一宣传,它让更多的人知道:文物确实有珍贵的价值,再拿古建筑之类的文物不当回事。

“梁林故居”被拆除缩影,再复杂吊诡的罗生门,都掩盖不住经济利益驱动下,文物保护软弱无力的本质。的表达,谴责、批判和建设三个层面。谴责是以法律和道德的层面,而批判则要深入到理由本质的层面,至于建设性意见,则是基于对理由本质认识的上,的解决办法。写好议论文的三个元素。也立场-浅析理由-解决理由。而郑连根的文章,则将这三个元素而全面地展现了出来,再加上文物保护历史纵向的比较,对文物保护和经济利益的深层浅析,就显得尤为厚重深刻。(小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