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浅析通过课堂实践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34470 浏览:15765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用支离破碎的练习课来代替。要通过有效的讲解与充分的课堂实践来来实现。本文作者从实际工作出发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实践;语文能力
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以课内外语文实践活动的深入、持续、有效开展,扎实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地培养,寻找创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着力点,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语文课内外教学全过程中去,才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充分体验在乐趣中全面提升语文能力。

一、课内实践,激活课堂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树立语文实践意识,课堂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把握课堂,参与实践

课堂中听、说、读、写并重,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积极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过程中。如在新课程中的《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言语的实践。《口语交际》有别于《听说训练》,它除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中更好地交流,我们首先应注重课前的实践。如《春天里的发现》,先让学生去大自然中,去生活中找春天,去真正地发现春天。这样课堂中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课堂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课堂中让学生们用导游的身份和大家交流,有介绍,有咨询,有解答,有称赞。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孩子们是投入的,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了很好的言语实践,孩子们的言语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众所周知,语文课的朗读非常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最关键的还是要注重朗读的实践。朗读最忌讳的是光说不练,纸上谈兵。只有自己去读了,去反复地练了,才能找到感觉,才能培养语感受。于是,我们在课堂中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们练,让他们自己找到感觉,注重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感受。还让他们练习不同的情境,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读法,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读法,使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把朗读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语言。

2.开放课堂,创新实践

《景阳岗》一课是从古典名著《水浒传》中节选的课文,可以通过影视、文艺作品入手,让学生去感受情节,探讨对文章的感受。如:可以让学生欣赏一段几分钟“影视”或“快板书”的《水浒传》。通过视觉、听觉产生环境氛围的感受,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情节、文字的认识、进行思考发问探讨,使之达到对课文更深刻的理解,与文学创作的认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实践探讨中,可以引导学生试想自己或身边的人,可否与文中人物角色相符。教育学生对课文历史背景的了解,区分与当代社会情况的不同之处。从而加强学生对身边人物、事物的观察能力,激发鼓励学生的创作。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花朵如此烂漫地绽开,他们的表现欲、成功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样的开放式教学,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洋溢着对学生今后人生的深情关怀。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课内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表演、辩论、创编、模拟导游解说,模拟作者采访……我们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不拘一格地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课内外实践相结合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活动课程是在学科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内容特征的课程体系。”比如,在教学课文中关于春天及秋天描写的单元段时及时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春游、秋游。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季节的特征,收集季节中能体现特点的事物,将各种游戏穿插于中,让孩子们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充分体会到玩中学的乐趣,游后布置“写一写,画一画”,让孩子们将所思、所想、所感完整再现,并激励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创新,独树一帜。又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一次“看谁的故事好”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在班会中讲出来。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总结
实践教学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所谓知识、能力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应该归于实践。小学语文的教学就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让小学生们从小就能够接受实践教学的思想,懂得知识是应该归于实践。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身为教育者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教学的热情与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参考文献:
钱梦龙著.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刘涛川,谢飚著.有效教学方法全集[M].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4
[3]姚竹青著.大语文教学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学术论文下载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