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帮扶课改中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16583 浏览:706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以新课改中农村学校的学困生为研讨对象,以“为了一切学生”为理念,以探索课改中农村学校教师如何帮扶学困生为目的,以提出的背景依据、策略类别、策略实施展开论述,从当前实际出发,说明学困生的帮扶是新课改的要求、地区实情的需要、有成功先例的支撑;从学困生学困原因出发,将教师帮扶策略归为两类:非智力因素帮扶和智力因素帮扶;从利实践、重实效的角度出发,列举了班级小环境的布置调控、课堂上从细处着手帮扶、作业的布置和评改方式多样化等帮扶方法。
关键词:课改;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策略
(本文于2012年获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县级)主办的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室(市级)主办的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新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创新、生机与活力,但学困生问题依然是困扰课堂有效性的突出问题,本文就课改中农村学校的学困生帮扶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策略问题提出的依据

1.新课改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写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广州市义务教育新课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修订稿)》中写到,“初中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并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中写到,“倡导全面多样的人才观,提倡积极平等的学生观”“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以及评价促发展的评价观”。言下之意,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和成长素养得不到满足和形成发展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符合新课改要求。
2.地区实情的需要。本地区是地处远郊的农村地区,学生眼界、知识面相对狭窄,学习资源、手段相对贫乏,容易满足于学习现状;教师新课改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这些,使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层次相对滞后,学习习惯养成度相对不足——这成了产生学困生或学困生恶性循环的温床。
3.有成功先例的支撑。我们可以见到对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成功的例子,远至全国闻名的杜朗口等农村学校的新课改模式,近至我市天河中学等城乡结合学校的课改先进经验,都有俯拾皆是的同类案例可供借鉴。

二、农村学校学困生帮扶策略的归类

笔者个人认为,学困生帮扶策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非智力因素帮扶。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情感、教学行为三个方面,它主要帮扶的是学困生的学习情感、兴趣与动机、学习意志与抱负方面的问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改善了,就是其学习与成长的坚实基石。
农村学校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对待学困生苦、磨、逼,帮扶方法相对“粗暴”——这是农村学校教师的普遍现象,即使在我市教改实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未能幸免。所以,对待学困生的帮扶,教师必须认识到:应尽力避免学困生的出现;应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充分关注学困生的个体差异,想方设法满足不同学困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其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农村学校教师要投入情感去帮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对学困生来说,关怀、细致、耐心更是其需要的。当学困生感受到教师持续的关爱时,对该生而言,这可能就是使其打开心灵、懂得接纳、关注学习的重要锁匙。故赫尔巴特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切身处地地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
农村学校教师要在教学行为上落实帮扶。对于学困生,教师的帮扶应该是立体的,例如从班级整体环境的布置到学困生个体的谈心;从课内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到课外学习的人格保持;从堂上走到身边的提醒到堂下面对面的交流;从教学困生学习到教学困生做人;从“有意”的褒扬到“无意”的鼓励……总之,每个学困生的帮扶,就如艺术家的沙雕,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与努力方能成功,否则学困生可能止步不前,或使帮扶功亏一篑。
2.智力因素帮扶。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学习习惯养成、评价促发展三个方面。它主要通过训练学困生的思维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从而帮扶其个体智力特点、发展智力的方法、智力信心,达到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改善其学习效果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像没有人能代替学生去吃、喝及消化有益食物一样,也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他思考学习。”所以智力因素帮扶的一个总原则是:教师必须尽可能让学困生亲自动手,并用头脑去学习。
对学困生要实施针对其个体的因材施教帮扶。学困生犹如疲累不堪的半路行人,我们不能指望他走快一点;相反,我们先要预防他随时随地的“倒下”,再让他“轻松”,恢复“体力”。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找到适合学困生个体的帮扶方法,使其每一步都不感到那么吃力,最好能渐渐生出一些动力。这些方法包括练习卷(分A、B卷),课前3分钟的特别要求,课后适当地开“小灶”,作业的自改、互改、教师面改、师生共改,“有意无意”的测评松改、拔高分数,某些学习自主权(如写作命题)的下放(学困生自定),某些小组合作自主权的尊重流与下放,某些探究性问题自主权的尊重流与下放等。
尤其重要的是针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帮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性。而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学习习惯养成在教育中占的地位之高、比例之重。所以,帮扶学困生养成符合其个体差异和程度的学习习惯,是学困生帮扶策略中的重中之重。这种帮扶要遵循的关键点主要有二个:一是教师要想办法让学困生在学习上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即真的“在学习”。二是教师要想办法让学困生在学习上做到“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帮扶的方法,主要是使学困生养成符合其个体差异和程度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例如建立在互相交流尊重基础上的定期检查笔记、课堂专心度和发言次数的记录追踪、听写默写小测的特殊个体要求与落实、堂上课后小组合作探究表现的特殊要求与记录追踪,乃至学习工具的定期检查、家长的定期沟通等。中国论文中心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