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7053 浏览:22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研究性学习已被纳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本质上讲研究性学习就是把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全神贯注、饶有兴趣地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操作模式,让学生有组织的参与具体实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性的地位,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学习历史,其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使他们只是知道和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更不应该只是让他们学会重复老师或课本对历史的叙述,而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而且逐步学会怎样对历史进行认识,如何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掌握认识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的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方案的实施策略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历史课堂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个学生都存在潜能,均有被开发的可能性;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同学相等的展示才华、开发潜能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师不是领导者、控制者、评判者,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现代信息社会,教师的学识不可能通晓一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完全有可能在某些地方胜过自己的老师。教师应该放弃权威观念,采取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与思考,不要怕露短与出错。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提问。教师应在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如前面范例中关于八大的一系列问题。又如讲“戊戌变法”一课内容时,可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1)“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发生?”(2)“戊戌变法的内容有哪些?”(3)“它有哪些进步意义?”(4)“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我们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教训?”(5)“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而戊戌变法失败?”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体把握知识体系,又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一种能力;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因此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问。当学生不懂得提问时,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性提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当学生提问发生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点拨”,疏通思路,引导学生提问;当学生开始提出问题时,不管问题显得多么幼稚可笑,都要进行肯定;当学生勇于标新立异,提出独到的见解时,不管正确与否,首先就应该表扬鼓励。一个个的问题,跳动着学生思维的脉搏,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求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源于:论文大纲www.618jyw.com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样需要合作与交流。缺乏合作的课堂,是没有凝聚力的;缺乏交流的课堂,是扼杀创造力的、令人窒息的。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就为我们提供了以下教学形式: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撰写历史小论文,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等等。
(四)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历史课堂的研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分析、归纳、运用相关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去体验、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即所谓从“研”中学、从“做”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堂重在参与,重在投入,学习所追求的结果恰恰就是过程本身。套用一句哲学语言来表述,那就是“过程即目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