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选好选好教学案例,打造有效课堂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19114 浏览:838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教学法以其高度的实践性、鲜明的开放性和充分的自主性,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案例”的选用和设计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选好教学案例是打造有效课堂的第一步。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选例的典型性、时效性和生活性三个方面就如何选择案例谈谈体会。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案例选择 典型性 时效性 生活性
思想政治课中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成为课改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案例,是打造有效课堂的重要步骤。下面,笔者就如何选择教学案例,谈谈见解。
一、典型性
案例贵“精”不贵多。“精”,一方面体现在案例的质量要高。我们应当尽可能挑选、使用那些能“最贴切地说明概念和原理、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关注、最集中地反映某方面社会问题、最具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
例如,在讲解思想政治必修四中的“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时,在梳理了教材的主干知识和内在逻辑结构之后,我选择了航母舰载机起降视频作为情景材料。并设计以下问题,建立起情景材料与主干知识的对应联系:

1.航母舰舰载机起降过程中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2.在节目解说中提到,航母舰载机起降被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其成功是航母形成战斗力的关键一步,它的成功是否意味着我国的航母已经形成战斗力?——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3.在节目中我们还了解到,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总工程师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在工作岗位上殉职,为什么罗阳要在工作岗位上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

4.谈谈航母舰载机起降成功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通过分析情景材料,教师引导学生们抽象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中国航母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国的许多行业的集体协作才能完成,是一个体现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系统与要素关系的典型例子。“辽宁舰”顺利完成战机升降,不但标志中国航母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且彰显中国海军综合战斗力的提升,同时彰显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作为中国的年轻一代,学生们自然非常关注航母的建设过程。所以我选择了这一情景材料,根据材料与知识点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此设置了四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使学生的听课效率大大提高。
“精”体现在案例的数量要少,可挖掘度要深。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活学活用。同一主题的情境创设过多,容易使教学结构松散,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贯穿于整堂课的一条主线,甚至能够一例多用,适用于多个章节。
例如在讲解思想政学术论文下载www.618jyw.com
治必修四中的“联系观”时,整个知识点以“航母舰载机起降”视频为主线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层层挖掘,提高了资料的使用效率。这种“一例贯穿”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抓住主干知识,顺利实施教学,又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层层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时效性
把握时代特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国内外的新闻热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社会新闻热点问题,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因此,案例选择应紧跟形势。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的重要社会事例是首选。
例如讲授思想政治必修二中的“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我联系“中日钓鱼岛之争”,分析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各国的立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维护国家利益时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进而总结出应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联系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分析和比较国家利益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保钓”活动维护的是我国的“安全利益”。通过分析我国公民在日本政府“购岛”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打砸日系车行为,联系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和政治参与的原则,教育学生要用合法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要爱国主义,不要“极端民族主义”。
中日钓鱼岛之争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与中国既有侵华战争历史情结,又有经济领域合作和领土争议。中国人自然非常关注事态的发展。通过引入该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又如在讲解思想政治必修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时,可以联系“表哥”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对(1)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必要性;(2)如何对权力进行监督。在讲解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与经济政治”时,联系《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与《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引导学生分析:(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等等。这些充满时效性的案例能够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对知识的认知和思维的拓展。
三、生活性
选择使用来自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的案例,使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的、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才能让学生形成情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思想观点的重建。
例如在讲解思想政治必修四中的“系统的基本特征”时,我设置了相关的情景材料进行引导,在实际上课中,经历了前后方案的调整,课堂教学效果大不相同。
又如在讲解思想政治必修四中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我选用歌星李宇春的事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李宇春的“成就”、“奋斗历程”和“对社会的贡献”三组材料,要求学生从三组材料中总结李宇春获得成功的原因。
李宇春是年轻人非常熟悉的歌手,有不少学生还是她的小歌迷。谈到偶像,学生们自然十分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起来。最后,学生总结出了李宇春成功的三个因素:第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第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第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完成了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的案例,使学生产生共鸣,吸引注意力,进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索,从而掌握知识,使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最后构筑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选择案例有如大浪淘沙,必须在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仔细甄别、精心筛选,才能寻找到真正适用的教学案例。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个挑战,因此政治教师要做好案例的积累。教师可以通过上网,阅读报纸、教参、刊物,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途径获得资料,或搜集发生在身边的材料,同时做好教学的案例编辑和整理归档工作,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做到信手拈来、有效运用,让政治课绽放光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