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培养学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革新能力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8281 浏览:259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呈现知识的特点,在新旧知识点的衔接上,在数学教学的关键处,创设出问题的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再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在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从125×28×8和25×101这两道整数乘法算式出发,让学生进行简算。在巩固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整数乘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法改变成两道小数乘法,即0.125×2.8×8和0.25×101。提问:能否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同学们都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尝试中,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合作交流、探索讨论,同学们发现了以下规律:(1)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一样适用;(2)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简便计算的过程是相同的;(3)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要注意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可见,这样的数学尝试,让学生自己运用原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在主动地尝试、分析、总结中进行探索、发现新的知识点,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际上,在这样充满了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和主动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和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在进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时,我首先将一个长为5㎝,宽为3㎝的长方形硬纸卡片发给同学们,让他们观察、分析、思考,看看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有什么特点?怎样求出它的周长?问题提出了以后,我就把学习、探究的机会全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于是乎,有一个人自己解决的,有同桌相互帮助的,更有三个五个一群合作探究的……探讨声、讨论声充满了整个课堂。在同学们充分探究、讨论,基本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我把同学们说出的方法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1)5+5+3+3=16㎝;(2)5×2+3×2=16㎝;(3)(5+3)×2=16㎝……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比较,第三种计算方法简便。接着,让学生总结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同学们很快就会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知识的主人,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进行主动、有效的探究,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启发学生再创造,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进而为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硬纸板和四根牙签,引导学生进行滚动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圆形纸板才能平稳滚动。实验后,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车轮改装为椭圆的可以吗?为什么只有圆形的轮子才能平稳的滚动?
同学们在我的启发下,又积极地投入到实验中:分别在椭圆和圆形边上取点,将所取的点与中心点连接,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通过量了以后得知,椭圆边上的点到中心距离不完全相等,而圆形边上的任一点到中心距离都是相等的。通过“再创造”,同学们不仅明确了圆形物体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原理,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圆的意义。
这样,让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开发和培养。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伴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实施,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