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聊斋志异论《聊斋志异》中女鬼形象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14486 浏览:604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范文www.618jyw.com
摘要: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直是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中。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是与小人同等的。但是,女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们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所以有人站出来替这些被禁锢已久的女性说话,这个人就是蒲松龄。
关键词:聂小倩;蒲松龄;追求自由;封建礼教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直是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中。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是与小人同等的。但是,女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们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所以有人站出来替这些被禁锢已久的女性说话,这个人就是蒲松龄。

一、追求自由的坚贞女性形象

在蒲松林的笔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对自由渴望的女性形象。其中有《白练秋》、《胭脂》、《连城》等。
在这些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中,她们的共同点就是大胆的追求自由并且反对封建礼教束缚。她们有属于女性的独特倔强,还有传统的品质。
连城出生不错,是一个知识女性。但她“征少年题咏,意在择婿”的行为就明显的违背了封建礼教。表现出她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就算是父亲出面干涉,同意还是以死抗争,最终得到了封建礼教下的一丝自由。
鸦头是一个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形象,但当她看到书生王文的时候,便大胆的爱上他,以至后来跟他私奔。在当时的社会,这是一个壮举。从这些普通女性的形象看来,她们选择追求自由,在现在的人看来,那时的社会礼教下,涌现出来的这些女性,无疑是另类的,并且是有勇气的。
像这些女性角色在《聊斋志异》中还有很多,其中有的为了追求自由,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些女性虽然不同,但是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却是相同的。

二、在《聊斋志异》中女鬼形象的文化底蕴

在古代,人们相信鬼是人死后所化的,是一种寄寓形象。在形形色色的神鬼小说中,蒲松龄的小说属于杰出的经典了。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女鬼形象。并且把这些女鬼美化,尽量的表现出了他们的善良与美。使得她们更具有人情味。
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女鬼大多数是死于非命。例如连琐十七岁得病死去。(《连琐》);如章阿端“误适荡子,刚愎不仁,横加折辱,愤悒夭逝。”(《章阿端》)。她们有的死于疾病,有的死于遇人不淑,有的被恶霸所害。
更让人觉得悲惨的是,这些女鬼死后仍然受尽折磨。她们常常受到其他恶鬼的欺凌。聂小倩死后任然被老妖所害。以色相去迷惑害人。(《聂小倩》)。又例如秋容在救情人的路途中,经由城隍庙,被庙内西廊的黑鬼判官硬抢去,每天用刀棍逼她做小妾(《小谢》)。
在书中,女鬼们重家庭、重视亲情。他们的感情会更加真挚。她们会尽量的帮助他人。她们重视亲情,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说,中国是一个重视亲情的国度。
这种传统的文化观念也在一些女鬼身上有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公孙九娘》中莱阳生的甥女是个死于于七案中的无辜少女,她对舅母姑母的感情非常深厚。

三、《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代表人物聂小倩

聂小倩是《聊斋志异》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女鬼形象。以至于变成了以后更多的鬼神题材的电影。人们或为聂小倩的身世而同情,或为聂小倩与书生宁采臣的感情纠葛而泪下。
聂小倩是一个死后被一个老妖所收服,并且听命于老妖,用美色来诱惑世人,从而达到老妖目的的傀儡角色。
但是聂小倩是一个敢于追求自由与真爱的女性角色,她因为报答书生的恩德而在宁采臣家帮忙照顾其家人。宁采臣的家人开始反对作为鬼的聂小倩进入宁采臣的生活,而后来,因为聂小倩的善良而变得不同了。宁采臣的家人因为这个聪明、美丽、勤劳的女性而改变了对女鬼的看法。
聂小倩作为《聊斋志异》中的女鬼代表,集结了美丽、善良、勤劳于一身。并且她追求自由的感情,与不希望受到恶势力的禁锢。这样一个女性角色,是在《聊斋志异》中频繁出现的形象。
聂小倩是封建礼教控制之下的社会底层的女性。她代表了广大的封建礼教之下的女性形像。她敢于冲破这种礼教,追求自由,不甘受人摆布。她冲破了这种礼教的束缚。结束了被压迫的命运。即使是依旧生活在这种礼教的社会之中,她无疑也是一个典型的新女性的代表。
她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如今会变成众多电影题材的原因。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是性格各异的,她们有的妩媚、有的可爱、有的善良、有的刚烈、有的性格豪放。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敢于在男尊女卑的时代里为自己说话,为自己争取自由。她们热爱生活,热爱帮助人们,渴望正常人的生活。在生前死后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她们不会因为生活的不公平而报复社会,而是更努力地追求幸福。
参考文献:
蒲松龄.聊斋志异[M].岳麓出版社,2010.
董仲舒.春秋繁露[M].
[3]蒲松龄.白话聊斋[M].北京出版社, 2006(7).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M].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