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形用原形阅读论述回观“语文知识树”

更新时间:2024-01-30 点赞:19642 浏览:847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扰乱的中小学教育秩序刚刚恢复,中考、高考与升学的期盼使得广大中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有了迫切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年轻的魏书生自愿改行当语文教师,走上了初中语文教学讲台。魏书生不是师范毕业的“科班生”,他受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较小,改行当老师后,自出机杼,自创新法,施行了一套极具个性特色又效果卓著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中,为学生画“语文知识树”便是一例,曾引起全国语文教学界的关注。今天,回观三十年前的这一著名“教学个案”,分析其得失,对我们会有新的历史借鉴意义。
魏书生认为:“固然文无定法,但谁也不能否认语文确实存在着不可更移的基本规律。”为了让学生系统有效地掌握门类繁多的语文知识,他把初中语文六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一个个找出来,画了一张直观的“语文知识树”图,以此引导学生统观初中三年的语文知识学习。
这棵树有四条大枝,代表六册教材中四个方面的语文知识,分为:基础知识、文言文知识、文学常识、阅读与写作知识。这是第一层分类。
四条大枝上,每条又分长出数条中枝,代表语文知识的第二层分类。例如“基础知识”大枝上长出的八条中枝分别代表“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八个方面。“文言文知识”分出了“字、实词、虚词、句式”四条中枝;“文学常识”分出了“古代、现代、当代、外国”四条中枝。“阅读和写作知识”分出了“中心、材料、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条中枝。这是第二层分类。
接下去,这棵树上的每一条中枝又长出若干小枝,如“基础知识——文字”中枝上长出了“同音、同义、形近、多音、多义、六书、字典”七条小枝;“阅读与写作知识——表达”中枝上长出了“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五条小枝。有些小枝上还长出更小的末枝,比如“描写”小枝上长出了“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两条末枝,“人物描写”末枝上又长出了几枚叶子,分别是“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情描写、语言描写”。“末枝”和“叶子”是这棵“语文知识树”的第四、第五层分类。魏书生说,这棵“语文知识树”就像一张中国地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地、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往下还有村镇级别的知识。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魏书生老师这棵“树”的意义不是发明了树上的某项“语文知识”(这些“语文知识”都是前人研究总结出的),而是把六册初中语文课本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作了系统梳理,并且用适合初中生认知心理的形象方式作了呈现。这些知识在各种“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则是以“章——节——点”分目的方式编排的。魏老师的“语文知识树”因为表达形式生动,学生易于掌握,因而教学效果较好。尽管当时有人批评“语文知识树”有“应试之嫌”,还有人批评它“只是陈述知识”,但是公允而论,魏书生老师的“语文知识树”教学法确实适应了特定时期特定学生群体的语文学习与考试要求,教学效果显著,有着积极的教学法探索意义。
中国社会在发展进步,转眼间,拨乱反正后的中国语文教育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路程,此时再回过头来看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教学法,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呢?笔者特意运用本课题组的“原形阅读理论”来作一下这方面的思考。
“原形阅读理论”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每一篇课文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它直接或间接地关涉到汉民族文化知识的全部因素,由语言文字、思想感情按照极其复杂的规律交织而成,这种文章形态就叫“课文原形”。原形阅读是学生顺从课文原形中文思流动的阅读思维状态。这种阅读思维的全过程是由多个阶段连续而成的:字与字连续成词,词与词连续成句,句与句连续成段,段与段连续成部分,部分与部分连续成篇。每个阶段都能取得相应的阅读理解效果。学生可以熟练这些阶段,却不能跳离这些阶段。
拿文章阅读效率来说,中学生在阅读中等难度的现代文方面,应该达到平均每分钟阅读250字左右的速度和80%以上的理解度。要想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掌握足够的字词句章知识和基本的百科知识与生活经验,否则,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时时被字词障碍和知识障碍阻断阅读流程,达不到基本的阅读速度与理解度,其原形阅读思维是不流畅的。在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是大题目,考生至少要掌握语文课本中学过的字词句章知识,才能顺利阅读考卷文章,回答试题,因而师生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本中面广量大的字词句章知识决不可忽视。在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附表里,我们就看到了对“基础知识——文字”的分项梳理:他从“同音、同义、形近、多音、多义、六书、字典”七个方面归纳了初中三年语文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借助于这样的梳理归纳,加上平时阅读实践中的反复运用,学生对所学“文字”知识就有可能清晰而系统地掌握,减少对文本的原形阅读障碍,可见,魏书生老师的“语文知识树”教学法是符合阅读能力提高规律的。
本课题组还提出了“超原形阅读”概念,它揭示了语文阅读思维的另一种形式。我们把阅读者先触摸课文原形的文思,随后让自己的阅读思维跳出课文原形的文思流动,根据阅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参照系对课文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作观察思考的读文思维状态称作“超原形阅读”。简单地说,超原形阅读是对课文这一综合体作局部的或单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超原形阅读能力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分析考察课文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能力。这些知识和经验在“原形阅读理论”中称为“课文外知识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又可分为“语文知识参照系”和“非语文知识参照系”。“语文知识参照系”指文字、词汇、修辞、文法等语文学科的知识;“非语文知识参照系”包括除语文学科知识以外的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以及读者的生活经验。中学生要想提高超原形阅读的能力,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课文外知识参照系”,并且能将相关知识与所读文本内容“接通”。其中,“非语文知识”在语文课上难以系统教授,要靠学生平时多方面的积累;而“语文知识”则是可以由语文老师教授并指导学生系统积累的。例如,语文老师教授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知识,就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出朱自清《荷塘月色》语言修辞运用的妙处,学生在这方面的超原形阅读能力就提高了。源于:论文发表网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