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鉴赏如何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封面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28731 浏览:1317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现在的中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往往没有阅读散文、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强烈。原因就在于诗歌作品中没有小说那样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他们不懂得也不能够从诗歌当中体味那种纯正的文学趣味,因而教师对诗歌鉴赏的指导往往显得特别重要。学生能够独立地鉴赏诗歌了,那么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种类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够鉴赏。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读诗的兴趣呢?
我想,不管是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抒情的、叙事的;象征的、非象征的等等,首先要解决字词疑难让学生熟读。鉴赏诗歌可以是—个先喜爱后理解的过程。如我们读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不理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的什么典故,也可以不知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指的究竟是爱情还是别的什么,先让学生读下去,体会其意象美以及语言形式美。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也是如此。
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点拨。点拨的内容因诗而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异。有的可以是背景知识的补充介绍,如理解食指的《相信未来》,就需要让学生理解诗人所处的“”时期的恶劣的现实环境;理解《死水》则需要把学生带入1925年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中。有的是诗歌意象的拓展与描述。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就需要给学生描述一幅隐士生活的图景,使学生沉浸其中;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则不仅要有春天江边色彩斑斓的景象,还可以拿北方的春天与之对照,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有的是语言形式的点拨,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叠字和倒装句式的妙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贴切而优美的比喻等等。有的是对诗歌主旨与艺术技巧的探索,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通过用典含蓄地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再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托物言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教师应该通过这样的指点和引导,把学生的阅读鉴赏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产生对诗歌探索的兴趣。
第三,在理解的基础上继续朗读吟诵。不少同学甚至教师认为,读诗的目的在于理解,理解主旨,理解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做到这些就算完成了鉴赏的任务。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诗的本质属性是抒情,读诗就是要受这种情感的熏陶。理解只是第一步,在理解的基础上一遍遍地诵读,就使自己的情感一次次地受到激动和陶冶,对诗歌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读诗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有的诗歌,人们早巳熟读成诵,但仍然喜欢一遍遍地去读,原因就在于一遍是一遍的感受,一遍有一遍的新的体验。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很明确,表现手法也清楚,但就是愿意反复去读,尤其是有了一番新的生活经历之后去读,更是越读越有滋味,越嚼越有味道。这就是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培养起学生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