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历史主义我国体育课程革新历史主义观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11725 浏览:46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2001年体育课程改革引发了各界热议,其中最被诟病之处是因为没有规定具体教学内容而使一线教师无所适从,进而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学生体质下降。从历史主义强调发展的观点出发,管理体制下的课程标准是体育课程改革迈出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步。它与目前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直接决定的关系。宏观教育制度的偏离和学校体育制度无力应该首先为学生体质下降承担责任。当前理论家所要做的不仅是学派争鸣,不仅是对体育课堂上“奇装异服”的批判,更是鼓励一线教师的创造精神,推进制度的具体落实;实践界所要做的也不是畏首畏尾,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在新课标预留的权力空间里合理规划,推进个人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 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育制度;历史主义;体质下降
1009-783X(2013)01-0030-04 文献标志码: A
改革从来不会停止,体育课程改革也未间断。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俄为师,建立起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为随后这60多年的发展变迁奠定了原始基础。纵观这一历程,2001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从“大纲”到“标准”)无疑是一个转折。它按照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党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体育学科实施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管理体制”,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家统管的集权体制。改革力度最大,自然带来问题最多,引起波澜最广阔。10年来,伴随着该标准的不断完善,各界热议从未降温,甚至形成学术派别,各执一端,论战尺牍,自由思想之盛况令人欢欣鼓舞。
在这场论战中,有一种声音鲜明具体:权力下放——由国家统管到分管——在纵容课程内容“随意”和导致教材体系“杂乱”后,最终使得教学质量下滑、学生体质下降。这种声音的最后依据无外乎2种:1)实践依据——青少年体质连年下降;2)理论依据——借鉴了世界上所有美好理论的课程标准并不适合于中国的文化土壤。甚至于,可以帮这种声音再进一步,为其贴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论标签,因为它正是建立在“历史联系”基础之上的。遗憾的是,我们不能这样做。恰恰相反,我们要秉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论来加入这场论战,来驳斥这个声音。至少,我们想发出自己的声音。
1 对立和偏见、教学质量下滑和学生体质下降
有学者提出,2001年体育课程改革伴随着体育课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从不同层面影响着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无论从课改中对立的表现形式,还是引发冲突的根源来看,都是一个涉及面广、比较庞杂和零乱的多维度问题,如课程设计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国外课程先进理念引进与批判的尺度、体育课程继承与发展的平衡、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素养的差距、国家课程规定性与地方和校本课程选择性的对立、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等问题”。有学者认为,新课改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偏见与极端化现象,例如“淡化履行课堂常规”“过于追求服装道具”“教学目标过于形式化”等。
也有人直指课改本身,认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看,国家提出的体育课程目标中没有实质课程内容,新课标中也没有明确国家课程内容是什么?而只是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管理’,由于缺乏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内容,造成当前教材杂乱,教学内容随意,教学质量下滑的现象”[3]。实证研究也显示,体育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而有恶化之迹象。这可以证明,到目前为止,体育新课程所设立的‘身体健康’目标基本落空了”[4]。还有人认为,“由于新课标淡化了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生兴趣,没有规定教材,也没有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开发原则明确要求,从而使在一线教师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困惑,造成体育教师不知道‘教什么’,甚至把兴趣看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唯一标准”[5]。许多专家认为,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就应当有自己的基础性和规定性,并且让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去编制教材也不符合实际[6],且由于我国长期客观存在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师缺乏课程意识,更谈不上独立地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组合教材[7];因此,就体育教学内容而言,应加强《课标》的规定性和指导性。“我们可以不像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那样,对体育教学内容规定得过细、过死,但要构建相关的课程管理理论,遵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原理,使体育教学内容在规定性和灵活性方面得到更好的协调”[8]。
持类似声音的学者们提出了诸多优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如学术界统一体育教育思想,加强领导的重视程度、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构建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等。可以看出,这些措施的提出是基于一个基本的构想: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加大行政统管力度,统一学界教育思想。换句话说,他们认为“教学质量下滑”是权力下放的结果,因此,应减慢甚至停止“下放”。
以上观点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实践基础,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参考。如有学者就真切地提出,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无论是理论水平、学历结构,还是教育科研能力等并没达到独立选编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要求,如今要教师把确立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2件事一起做,有38.3%的人感到十分焦虑不安、无所适从和难以把握[9];然而不能因此混淆了本和末的关系:“教学质量下滑”和“学生体质下降”不是权力下放的错,更不是课程改革的错。
2 “教学质量下滑”和“学生体质下降”不是权力下放的错,更不是课程改革的错
“《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目标、内容框架和教学建议,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与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10]。可以看出,最被诟病的“教学内容”问题恰恰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尽管制定标准的课题组没有“权力下放”的权力,但提出了“权力下放”的思想。重要的是,这一思想在2001年9月进入了改革实验区。对沈阳市的调查发现,体育教师并不认为《课程标准》给足了自由,在“态度”得分均值为4.50的数据中,“自由”一项仅得3.01分。被调查对象认为“《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是好的,可以接受;但是要具体操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学校的资源配置,只能是空话,口头上接受,不能实施,显然没有效果,更谈不上有自由的实施空间了”[11]。可以看出,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权力下放”思想是肯定的,并且认为保障力度不够。毋庸置疑,“对课程实行分级管理,加大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自主性,是近20年来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12]。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