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5214 浏览:148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本文在引导学生将作文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然而,阅读我们学生的作文,感触最深的是“人”与“文”的分离,人文精神和意识的失落。打开学生的作文本,一篇篇生活随笔记录了学生三年来感受到的点点滴滴。我却意外地发现,他们的感受竟是如此地一致。学生的文章千篇一律,他们觉得初中生活不过如此,枯燥、乏味,每天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读着这些学生的作文,看着他们一天天地成长,我的内心充满了担忧和心痛,我们的学生到底怎么了?学习是很苦是很累,但是在他们的心中,除了一味地抱怨、一味地忧郁、一味地伤感之外,我很难读到他们对生活的那份热情,很难读出他们对爱的真实感悟,更难看到青年人应有的胸襟和抱负。
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文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差异,它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
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注重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将作文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迫切任务。

1.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凸现人文之范

社会讲与时俱进,教育也必须这样。性格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但性格也是可以改变的。作为教师就是要适度地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层次,才能适应社会的一日千里的变化。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塑造美丽的教师人格,这是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生命样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样态。好老师就是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它也许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的微笑是学生快乐的表象,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是学生的积极心态的兴奋剂,教师的情绪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教师的友善是学生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教师兴趣广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教师的坦率和宽容更容易使学生也拥有这样的品质。
另外,作为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炼、自我提高的过程也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示范性,本身就是学生身边一部极具说服力的“教科书”。教师强烈的进取意识、良好的学习心态、顽强的学习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朝着更远、更高的目标迈进。

2.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彰显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阳光、雨露与土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一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体验、从而主动学习的教学心理氛围。学生在充满爱的和谐氛围中,潜能如花绽放,个性自由舒张,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好的人文熏陶。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应以生活中的人为本,始终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们应更新观念,调整视角,在课堂上体现人本主义理念。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许多学生的作文过多地把视线锁定在学校家庭的狭小空间内。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为农村解决不了温饱的农民而忧心忡忡,为山区失学儿童潸然泪下,为社会道德沦落而焦虑不安,为而振臂呼号。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为文的要义,失去了这些,我们的作文就少了几分动人心弦的力量。
3.1 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我们的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变化点就是生活的原汁原味,它透露着社会进程的焦灼和艰难,折射着世态百相的曲直方圆。如最近神舟九号发射成功,我们立即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在日记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激动之情,赞美之情,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现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3.2 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人文思考。教学中,经常引入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评论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如:“清华大学刘海洋向棕熊泼硫酸”一事,老师可以将这一热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学历和道德水平成比例吗?德育和智育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618jyw.com
哪一个更重要?一个合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对社会进程中“危”的深层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融入自己的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潜移默化中就增加了人文精神的含量。

4.审视自我意识,张扬人文情怀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必须在写作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去审视自我,自我意识增强了,作文的思想火花就会迸发,人文意识就得以提升。

4.1 走进生活实际,体验情感。

文章是源于生活的,生活是文章的根。“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开掘生活的源泉,写作才会有不断的活水。其实,学生的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他们每天都会有许多事情发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和父母亲戚之间等等,总有许许多多说不完的事。而大多数学生对此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似乎与己无关,全然不放在心上。总觉得无可观察之事、无可观察之物,身边发生的这些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就这么从身边溜走了,到了提笔写作时,依旧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因此,要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体验自己身边的情感。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比如,在课堂上安排了课前五分钟演讲,并规定演讲的内容,一定要讲述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人和事。这种口头作文的好处就是把每位同学每天在生活中的观察所得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这不仅为全班同学积累了写作素材,而且会给接下来演讲的同学新的启发。
这些事情很小,但是通过对这些小事的捕捉,我们同学意识到了,初中生活并不只是书山题海,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让学生用笔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告诉他们这些事情会成为他们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会发现正是这些有意思的事情,让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他们学会了用心去感受生活、感受爱。

4.2 拓展选材空间,展示个性。

很多语文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不管是什么话题的作文,学生一议论,势必就要举到司马迁、屈原、陶渊明、项羽、韩信等历史人物的例子,以致有些老师一看到这几个人的名字就会条件反射地对整篇文章失去好感。
于是,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评论大众话题,这既为他们积累了写作素材,又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提高了人文素质。
例如,将“汶川、玉树地震”的话题引入课堂,课件展示:救援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救助遇难群众,社会各界慷慨解囊以及灾区群众积极展开自救等一系列感人画面。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讨论热烈,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如“灾难面前,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如此脆弱,我们该如何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心一小步,社会道德一大步”、“人道、博爱、奉献”等。学生似乎接受了一次生命教育、灾难教育,自然而然,他们就会把这些“生命意识”、“忧患意识”融入作文选材中,让“人”融入“文”,“文”又彰显着“人”。
写作离不开时代,离不开生活,但是仅有来自生活的素材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通过阅读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提高文学修养,培养人文精神。所谓取法乎“上”才能得法“中”,选择好的作品,尤其是一些品味高雅的作品会使他们受益良多。这些作品读得多了,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不自觉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同时,读与写是有机结合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归宿,结合“读”“写”,从阅读教学入手渗透写作知识,让学生胸有文墨下笔流畅,不断提高作文水平,这点非常重要。

5.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察人文精神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为了不让学生在作文时陷入“无病”的误区,老师可以举行不同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即通过学生实践来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以写作的大舞台和空间。我们的实践作文正是让学生高度张扬个性——思想的个性、情感的个性、体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体味、感悟细微之处的真善美。如组织志愿者到社区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到风景名胜古迹去览胜、写生,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学生的活动需求,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之新奇,又掌握了第一手写作素材,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学会用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一切。

5.1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语文写作教学能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凝铸自己优良的品格;能引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去,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比如:坚韧、勇敢、爱心、奉献等;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各种人,善于发掘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将受到一次次触动。这些观察必将带着他们的情感诉诸笔端。相信学生在写出一篇篇美文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个美的自我,美的心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生活的投入,一次视野的扩展,一种情感的体验,一段思想的磨砺,一次道德的自我完善。

5.2 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偏离了写作的本质,作文教学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培养作文应试能力。写作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源自生活的需要,精神的需要;而成了一种缺乏冲动,没有需要,而又必须得完成的沉重的负担。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之下,写作过程也已经偏离了生活的本原,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脱离生活的现象。不论是命题指导,还是批改、讲评,教师的着力点往往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和布局谋篇,忽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不注意通过作文把学生引向生活,培养他们观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不注意通过作文去分析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地进行启发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结果不仅造成了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思路狭隘、表达贫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这种写作教学、训练产生的恶果是:①抹杀了学生天真活泼的灵性,丰富多彩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②虚假文风泛滥。学生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写作时言不由衷,生编硬造,无病,空话、套话、大话、假话连篇。
作文与做人是密切相联的,当我们某些老师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时,却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灵的锈迹斑斑,学生精神家园的荒芜萧索,学生的人格人性的人为折损。作文的虚伪极易滑向做人的虚伪,说假话,久而久之,会“习惯成自然”,变成“以假乱真”,甚至“以假为真”。

6.在作文评语中体现人文关怀

作文评语是师生间联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是师生间多方面的反馈途径,是评价机制最具体的表现。教师的评语风格也是学生了解你的窗口,学生喜欢有修养大度的教师,这样能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

6.1 评价方法过程化。

对学生的学习,传统的评价重心过分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也存在这种现象。其实作文从构思、立意到选材、成文,再到修改,最后正式定稿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有时光注重结果是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所以,要重视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就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这样的评价也是一个过程,是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它不仅仅发生在作文教学活动之后,同时也伴随和贯穿作文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这种评价方式注重的是“过程”,通过评价“过程”来促进“结果”的提高。比如,老师打作文成绩,要富有人性化。对学生的作文成绩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优秀的作文的成绩,另一部分就是态度分,这态度分就是给学生作文的过程打分。有时候,好的学生认为自己写的作文已经不错了,修改时就不投入了,那么,态度分肯定就低了;而差的学生虽然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很好,但是态度认真,一遍一遍地修改,不厌其烦,这时候,老师总给予他们鼓源于:论文摘要怎么写www.618jyw.com
励,往往会打上很高的态度分。所以有时差生的作文成绩在班里会比优秀学生的成绩高,这样一来,这部分作文成绩差的学生写作积极性就提高了。

6.2 评价主体多元化。

除了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外,我们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作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评价都是教师对学生在进行评价,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缺乏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忽视了评价的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价值。所以,结论容易产生片面性、主观性。随着教育过程化、人文化进程的发展,这样的评价模式已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每次作文后,老师要让学生自己先给自己的作文打分,并说说打分的理由,然后再让学生之间相互打分,让学生看看别人的文章,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发现别人的不足,对于同学所提出的意见,学生比较乐于接受。这样,在注意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后,学生的见识广了,也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文中的闪光点和缺陷,修改时目的性就比较强,写起来就不难了。所以说,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注重“人性化”的教学,那么,学生面对作文就一定会写,而且是快乐地写。

6.3 评价内容全人化。

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他们思想得以宣泄的一种方式,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作文中,他们创造着生活中美好的感悟,也流露出对生活假丑恶的困惑与不满。那么,在这一方学生的精神乐土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师生心灵沟通的人性基础。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与真诚的赞赏,让学生不仅可以经历美好的体验,更能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快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乐。

6.4 评语形式书信化。

作文,应该是一个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所以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渗透人文精神。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我在作文评语中,改变在应试教育中已形成的一套刻板的作文评语模式,诸如句子通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等,而是采用第二人称谈心的形式写评语,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评语中充满人文性。初一下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是《成长的烦恼》,班里的韦小珍同学在作文中表露出自己从小父母早丧,在看了她的作文后,可以写这样的评语:“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失去双亲后的痛苦和无助,令人心酸。你小小的年纪,竟承受着如此沉重的不幸,但你并没有意志消沉,怨天尤人。老师坚信,你柔弱的双肩定能担起生活的重担,风雨过后定会是彩虹,我相信你,也祝福你!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随时把我当作朋友,让我们一起分担,好吗?”采用这种评语方式后,学生作文中少了假大空,多了真实和鲜明的个性,学生们感到老师就是他们的知心朋友,都愿把自己的困惑、压力、看法倾诉在文中。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及专业知识,时时把培养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来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精神教育。
参考文献
文海山.《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2.
石国峰.《浅谈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中的作用》《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0.0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