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异同以《哈姆莱特》窥探中英实证文化中某些因素异同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8451 浏览:251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英两国在实证文化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中国与英国都是从经验出发,而英国得以发展成为唯物论,实证主义,而中国只停留在经验层面,说教礼仪之风兴盛。本文从英国文学名著《哈姆莱特》与中国古典名著的对比中,得出此结论。
关键词:实证文化 哈姆莱特 文化
中英两国文化源远流长,立国均已历数千载,两国因地理环境,民俗传统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实证风气,在英文化中的根深蒂固,自不待言,中华文化在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实证求是的口号,遍及中华大地。反观中华之传统文化,实证的理念在战国时代已有体现,《孟子》有言:“国人皆曰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其中,“察”就是一个实证的过程。又有儒家《礼记·大学》中所提到的“格物致知”,此“格物致知”经由宋代大儒朱熹阐释后,变得玄之又玄,还不如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较为实用可行。综观中国传统文化,实证的思想虽四处可见,然少分析,多口号,力行者十不足一,将之影射至中国古典文学、史学,表现上层阶级不实证求是,轻率武断之举者比比皆是,英人则不然。
在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老国王以鬼魂托告哈姆莱特其弟克劳狄斯杀死自己并夺其皇位,妻其皇后,为子者哈姆莱特当为之报仇。哈姆莱特却并没有立即报复其叔父,而是借用此时的伶人上演了一幕戏中戏——《捕鼠机》,并请自己的心腹——在此事上较自己更为不带亲情因素的霍拉旭,证实鬼魂的话语。“我要你集中你的全副精神,注视我的叔父,要是他听到了那一段戏以后,他的隐藏的罪恶还是不露出一丝痕迹来,那么我们所看见的那个鬼魂一定是个恶魔,我的幻想也像铁匠的砧石那样黑漆一团,留心看他;我也要把我的眼睛看定他的脸上,过后我们再把个人观察的结果综合起来,给他下一个判断。”①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虽然写的是丹麦王室,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完全是英国的文化,哈姆莱特不盲动,先求证其父是否为克劳狄斯所毒害,用中国的古话叫“谋定而后动”。而且不仅是自己一人观察,还有霍拉旭这个旁证,足见其实证的态度。阎宗临先生有言:“当英人讲求事实时,他的方法是以严肃的态度,集中注意力,冷静的观察,精密的分析,要见微知著。”②哈姆莱特再依据克劳狄斯在看戏看到药死戏中国王时“给我点起火把来!去!” ③的强烈反应,按人的心理常理推断出凶手是克劳狄斯。哈姆莱特透过他那忧郁的双眼证实了自己想要的答案,而这个答案是经过了观察分析的实证的。
而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里却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途遇陈宫相救,与之同投吕伯奢家,是夜,“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尔杀之,何如?’”④曹操仅凭只言片语地臆断,未有任何证实,就武断认为吕家人要取其二人性命,将吕家老小八人尽皆杀害。后一经查证吕家乃杀猪以享操、宫二人食之。如果说文学的范本其诚不能扶众,那么在曹操之前的汉武帝刘彻对于李广将军之孙李陵的态度,就更显轻率,毫无实证的想法了。在李陵被匈奴俘获后的第二年,刘彻同志曾想过“把李陵从匈奴那边接回来。但从俘虏口中听说,李陵正在帮匈奴练兵呢,这下又一次把汉武帝惹火了,立即下令杀了李陵的家人,并对司马迁实施腐性。刚刚血淋淋地把一切做完,又有消息传来,那个俘虏搞错了,帮匈奴练兵的不是李陵,而是另一个姓李的人。”⑤仅凭一名俘虏之言就轻信李陵叛国,不向情报系统做任何查证,不做李陵的心理性格分析,仅以天朝儒家正义,妄下结论,以致李陵诈降变真降。故而余秋雨先生又言“中国文化的第二个弱项,是疏于实证意识”⑥。就连费正清先生也有“中国一直是新闻记者的乐园和统计学家的噩梦,它的每一平方英里上有着比起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更多的人生的戏剧性事件和更少的可以核对的事实”⑦的感慨。这未尝不是给予中国文化中少实证观察、深入分析的某个侧面注脚。都是仅凭一二不可靠,更不完善的证据,胡乱定论,追求片面的以正视听。
哈姆莱特代表的英国人在得到一个讯息后即行求证,由“实验”而再结论,或打草惊蛇,或敲山震虎,但不诬良为盗,逼良为娼,少错误,多优柔。而以曹操、刘彻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当中的捕风捉影,少分析,多臆断,常做有罪推定,太显强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618jyw.com
力。由是观之,此为中国文化中一大弊,其实实证文化在中国并非没有,狄公案,包公案等等“青天”也可看作是人们呼唤实证求实的侧面反映,而不实证的文化已经压倒求实之风气多时矣。我们当使现象得到充分的论证,冷静的观察,精密的分析,见微知著。让实证的文化融进中国文化,以此来掩抑中国文化不“实证”的风气。
英人与吾人均以现象、经验出发,而英人多分析,吾人多归纳,英人多具体的工具性理论,故而唯物论开创于英国。吾人多抽象性说理,故而中国说教礼义之风大盛,常以道德的正义代替法律的公平,以主观的臆断代替确凿之证据。实证文化当为中国大力推广的文化,经世致用,身体力行,不应该,也不能容忍仅仅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教科书式的豪情壮语。《哈姆莱特》这部戏剧给国人的反思、借鉴,是十分深刻的。何以清末的战争,就是英国人让中国的海防线变得千疮百孔,而至今仍有很多自视为“天朝上人”者,故我依然,或许,如此下去,“千疮百孔”还会有更多的注脚,比如说:文化。
注释:
①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朱生豪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5月2版,第59-60页。
② 《欧洲文化史论》,阎宗临,广西师范大学出社,桂林2007年10月1版,第56页。
③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朱生豪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0年5月2版,第67页。
④ 《三国演义》,罗贯中,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4年4月1版,第23页。
⑤ 《文化苦旅全书 寻觅中华》,余秋雨,作家出版社,北京2008年5月1版,第115页。
⑥ 《艰难的文化》,余秋雨,《解放日报·解放周末》2011年3月11日。
⑦ 《美国与中国》,(美)费正清,孙瑞芹 陈宪泽 译,商务印书馆,1971年9月初版,第323页。
作者简介:康晨(1988-)男,江西泰和,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