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课堂实录和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9581 浏览:358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过犹不及、义之与比、知和而和、和而不同、乡原”等词语。
2.辨析“和”、“同”的区别,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3.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教学课时】1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论语》的学习已经进入了尾声,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册书中孔子的哪几个弟子提到最多?
生:(七嘴八舌)子路、颜渊、子贡……
师:孔子是如何评价他们的?你印象最深的是对谁的评价?
生:子路。孔子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子路会不得好死。
师:孔子为什么会说这么难听的话呢?他当时看到子路什么样子?
生:行行如也。
师:对,刚强外露,所以孔子为他担忧。那当时旁边的子贡是什么样子的?
生:侃侃如也。和乐的样子。
师:文中说“子乐”,孔子见了很高兴。那么孔子对颜渊是怎么评价的?在你们的记忆里是不是有一个自得其乐者的形象?
生:(齐背)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颜渊是多么有道德啊!孔子对他赞不源于:大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绝口。还记不记得孔子让子路和颜渊谈谈各自的志向,他们是怎么说的?
生: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师:子路总是豪气外露,颜渊是多么谦虚谨慎有涵养。
(多媒体显示)
孔子眼里的弟子:
颜渊——“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子贡——“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
子路——“子路,行行如也。”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师:以上是孔子眼里的弟子,那么在弟子眼里孔子是什么样的呢?其中有一句话是弟子对孔子的赞扬,写出了孔子的气质风度。谁还记得?
生:(部分)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多媒体显示)
弟子眼里的孔子: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从这个对比当中,你们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处世哲学?
生:(部分)中庸之道。
师:板书课题——中庸之道。

二、检查落实,巩固知识

师:这篇文章共9章,前5章请学朗读,后4章请女同学朗读,并分别找出读音不正确、断句不规范的地方。
学生正音正字。主要问题是“适”“恶”的读音。
师:出示两个重要句子请学生翻译,找出通假字,指出句式特点。
(多媒体显示)

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10)

2.“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

7.24)

(学生回答)

三、理解题意,探究内涵

师:什么叫中庸之道?以前你们听说过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请看注解①,书上是怎么解释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注解①: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师:能读懂吗?
生:(摇头)不懂。
师:的确很抽象,但孔子是不会这样去说教的。他把中庸思想通过日常对话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出来。
师:大家看看文中哪些篇章比较通俗地讲出了中庸的思想内涵?
生:(1

1.16)朗读并简析。

师:这里有个关键词请找出来,并解释一下。
生:过犹不及。做得过头和不够都不行,本质上是一样的。
师:你能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吗?
生举例略。
师:其他同学谁还能再举一个事例?
生举例略。
师:(板书:不走极端)
生:(

4.10)朗读并简析。

师:既不亲近谁,也不疏远谁,你们能做到吗?
生:(摇头)做不到。
师:那么谁能做到呢?
生:(齐声)孔子。
师:当然。请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谁能做到?
生:(齐声)君子。
师:君子为什么能做到?他们与人交往的原则是什么?
生:义。
师:(板书:义)君子以义合,这叫——
生:(齐声)周而不比。
师: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就会与人和谐共处。小人以利合,利有大小之分,所以,与人交往一定会有亲疏之别。(板书:交往适度)请接着寻找。
生:(1

7.13)简析较含糊。

师:请通俗地说一说这里包含了怎样的中庸思想?
生表达不够明确。
师:乡原,照应了上文(1

3.24)中的哪一句话?

生:(齐声)乡人皆好之。
师:说明这种人是怎样的人?
生:这种人对好人坏人都好,说明他不讲是非,不讲原则,表里不

一、是伪君子。

师:哪个字表达了孔子对这种人的痛恨?
生:(齐声)贼。
师:孔子为什么要把他称为“德之贼”?
生:不讲是非原则,就破坏了道德标准,而且这种人八面玲珑,讨人喜欢,迷惑性大,别人以为做人就当做这样的人,久而久之,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师:分析得很好。那么,“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人又是怎样的人呢?
生:好人喜欢他,坏人讨厌他。这个人一定是善恶分明、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有仁德的人。
师:对。孔子曾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板书:公正仁德)
师:请大家把这两章连起来齐读一遍。再找一找还有哪些篇章也体现了中庸的思想内涵?
生:(1

3.23)中的“和而不同”。 跟中庸有关的两个关键词是“和”、“同”。

师:你能说出这两者的区别吗?
生只是读了一解。注解比较笼统。
师:我忽然想到了两个成语(写在黑板上):指鹿为马、百家争鸣。请哪位同学结合这两个成语谈谈“和”与“同”的区别。
生先判断,然后谈区别。师点拨并补充。
(多媒体显示温家宝的讲话摘要,并请学生齐读。)
把目光投向中国
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来酷爱和平。“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讲话
(多媒体显示)
和:承认差异,各得其所,和谐发展。
同:盲目附和,人云亦云,以利相合。
(板书:和而不同)
师:有人说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比如:两人吵架,怎么处置?各打五十大板。
这个跟中庸之道有什么区别?
生举例辨析略。概括出要点:折中主义——不分是非,不讲原则。

四、深入挖掘,厘清概念

师:刚才讲到君子交往要以“义”为原则,除了“义”以外,你们看看实行中庸需要受到什么制约?
生:(齐声)礼。
师:范读(

1.12)。这章中有哪些难理解的地方吗?

生:和谐为什么要用礼来制约呢?不以礼节之,为什么会“不可行”呢?
生:什么叫“知和而和”?
生:“礼”到底怎么理解?
师:我们先来理解什么叫“礼”。哪个同学能根据学过的知识说一说。
生:“克己复礼”中提到“礼”就是: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生:(读注解)礼的作用是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生:《词语手册》上说礼就是礼仪、规矩、制度。
师:孔子的政治偶像就是制订周礼的周公。简单说,礼就是能把周代治理好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礼仪等。那么,为什么“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就会行不通呢?谁能说说对“知和而和”的理解。
生表达不出。师请生读译文: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
师:这样吧,我来做个假设。你们班是年段里的先进班级,班里一片和谐,班风很好。(指着两位同学)这位女同学和这位学因为某种原因打架了,情况比较严重。如果你是班主任,“知和而和”,你会怎么处理这两位同学?
生:教育他们,内部处理,不上报学校政教处。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知和而和呀。否则就破坏了班级的声誉,破坏了班级的和谐。
师:可是久而久之,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呢?
生:恶性循环,班风不正……
师:所以说要在遵守“礼”的前提下求和谐。(板书:礼)

五、探寻方法,激发思考

师:小结上面内容。问:那么,做到中庸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哪里可以看出不容易?
生:(

6.29)中的“鲜”、“久”。

师:能在句中找找原因吗?
生:“至”,即高到了极点。
师:中庸是儒家最高道德标准,要做到确实不容易。那么,不容易,是不是就不去做了?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齐声)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师:那么,怎么做到中庸呢?哪些篇章告诉了我们具体的做法?
生: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与别人交往。首先就从交友说起吧。(13.21)中,孔子认为首先要结交中庸的人,毕竟近朱者赤。“不得中行而与之”就退而求其次,结交狂狷者。
师:讲得很好。你能说说“狂”、“狷”有什么不同吗?
生理解、简析略。
师:应该是先结交狂者,后结交狷者吗?
生:不是,应是同时结交。因为各取其好的一面,这样可以做到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会不断向中庸靠近。
(板书:与中行 交狂狷)
师:其他篇章有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提醒)是不是从反面看看。
生:(1

7.24)君子和子贡憎恶的7种人,都是人格低下卑劣的人,与君子格格不入的人。

师:也就是告诉我们要远离小人。(板书:远小人)请大家再仔细辨别一下,孔子之所“恶”与子贡之所“恶”,这两类人有什么区别吗?
生:前者违背仁德,不符合中庸之道;后者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师:可谓一语中的。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1

7.24)。

(师小结)

六、应用拓展,加深理解

师:下面请结合学过的内容,来替孔子判断一下。
(多媒体显示)
你认为孔子愿意和下面哪些人交往?请说明理由。
曹操、刘备、鲁迅、周恩来、李白、陶渊明
生:(各抒己见,争议很大。场面活跃,气氛热烈。)
(例如:生1首选周恩来和刘备,理由很充分。教师追问:如果没有周恩来和刘备,孔子会结交谁?生1:李白、陶渊明。因为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师追问:为什么你肯定孔子不会结交曹操和鲁迅?曹操和鲁迅一样吗?生1:曹操是一代奸雄,他的言行不符合“义”和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618jyw.com
“礼”。他曾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根本不符合中庸之道。鲁迅太锋芒毕露。生2立即加以反驳:要了解曹操就要去看《三国志》,而不是《三国演义》,历史上的曹操不是这样的。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爱憎分明,明辨是非,符合中庸之道。)(师总结)

七、【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中庸之道》从《论语》中选取了9个章节编排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一篇课文。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绝对不可能通过这9章把它讲透,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这篇课文,是要让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比较通俗的理解什么是中庸。所以,我们备课的时候就不能不思考:选取的这9章之间有什么联系?它构成了怎样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应该做的是立足文本,重新整合教材,形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618jyw.com
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对它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避免这样几种做法。
1.避免理论灌输。中庸是深奥的哲学,其中的哲理概念,历来是见仁见智的。学生难以理解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能强行灌输,就像第一个注解中对中庸的解释,我相信学生真不懂,教师也似懂非懂。所以我们不能从别处把理论搬过来,在课堂上原封不动地贩卖给学生。要让他们能借助文本得到通俗的理解。
2.避免大量引入。自从诞生了百家讲坛以来,国内就掀起了一股论语热。以于丹的《论语心得》最为轰动。名家对《论语》的解读五花八门。例如:讲读、注疏、讲要、新解、今读……为了讲深讲透,我们往往会引用名家的点评、解读。可能会在课堂上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会儿引入于丹的视频,一会儿是名家的声音,一会儿是大家的某一段摘要,唯独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理解,结果把文章上得很空。课堂上,我们要听到的是学生的声音。
3.避免逐条讲述。表面看按部就班,实际上会把文章上得支离破碎。这种机械刻板的方法,会让学生立刻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我的方法是重新整合文本,形成新的思路:什么是中庸之道——为什么要受到“义”、“礼”的制约——如何做到中庸。
4.避免喧宾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肯定不如你期望中的那么到位、透彻,教师可能会迫不及待地加以补充发挥,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利。这时候,教师需要的是耐心的态度和正确引导的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小问题,铺设台阶,在互动中帮助学生自己解读。
总之,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理清整体思路,紧扣文本,抓住每一个章节的关键词语加深理解,尽量去引导学生。当然这只是我的理想。总的来说,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另外由于时间的束缚,也有一些问题不得不省略了,比如:没有充分展开对“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的辨析;没有让学生寻找《论语》中的例子,来说明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也没有让学生结合实际探讨中庸之道在今天的作用。
余全利,语文教师,现居浙江诸暨。责任编校:舒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