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巧借诗歌三篙力,赢得作文一脉香学位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17317 浏览:726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唐诗宋词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山。在这里,我们可源于:电大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以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还可以欣赏到作品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本文将从结构、情感、语言等三个角度,论述作文教学是如何借鉴诗歌教学的。
关键词:诗歌 作文 借鉴
1672-1578(2012)10-0081-02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宋词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山。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诗歌鉴赏与写作教学双线并行的方式。这样,我们不但可以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还可以借鉴作品内容的精深和形式的完美。本文试从结构、情感、语言等三个角度,来谈谈如何在诗词鉴赏中贯穿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 巧移诗歌之骨,妙接作文之框架
诗歌在方寸之间,能做到腾挪跌宕,起承转合,其谋篇布局之精妙,特别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在名篇荟萃的唐诗宋词中,结构奇巧、曲折、新颖的作品不胜枚举。
比如,在古代诗词中,以“惜春”为主题的作品更是俯拾皆是。同时在谋篇布局和主题选材上,彰显华彩的也不在少数,其中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当属个中翘楚。此词好就好在写得新颖、曲折。它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若词人仅限于这样点明惜春的主题,那也算不了什么高手。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富有变化。好像荡秋千,既跌得深、猛,又荡得高、远。词人按惜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这样一条线索逐层转换、深入,写得一波三折,婉转多姿,含蕴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道出了从希望——失望——绝望的情感变化。像这样婉转曲折地谋篇布局的还有白居易《长恨歌》。黄庭坚因惜春而去寻春,李隆基因思人而去寻人。马嵬坡,杨贵妃与唐明皇“血泪相和流”的死别,引发了没完没了的恨。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相思入骨,思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像这样把常见的题材写得回环曲折、别开境界的技法,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作文当中。
2 巧借诗人冷暖意,丰富作文多样情
英国的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生命的质量首先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于生活感受的愉悦。诗歌的学习为学生精神的丰富和愉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徜徉在唐诗宋词这座流光溢彩的殿堂里,我们通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宣言,见识了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李白;通过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受到了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的仁者光辉;……我们在唐诗宋词中缓步慢行,静心欣赏。诗人的情感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诗从肺腑出”果真如此。诗人的好诗皆是发自肺腑的,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比如辛弃疾,他的词充满着一种金戈之声、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因为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谁人有他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的词又充斥着忧国孤客的悲愤之情。因为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这就是言为心声。作诗写文应该是一个道理。写作文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真情实感从哪里来?唐诗宋词告诉我们:来自生活的体验,来自生命的感悟。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无数真实感人的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去发现。2009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
文章通过父母夜深回家踮起脚尖走路的这一细节描写,传达出父母对“我”的关爱,化解了我对父母的埋怨,进而让我们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内涵,最终通过这个“踮起脚尖走路”的细节让孩子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3 巧借诗词精妙语,构成作文华美章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炼优美的。它或豪放飘逸,或沉郁顿挫……,使人读后如品香茗,余味无穷。我们在欣赏陶醉的同时,岂能身入宝山空手而回呢?如若学生能得其一

二、应用在作文中,定会受益无穷,让作文大放异彩。

说到巧借诗词精妙语,构成作文华美章,我们学生还是最擅长从唐诗宋词中引用诗句来为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判断作文是否有文采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直接、最常规的仍然是看是否引用了诗文名句。因为诗句引用得多而贴切,能体现丰富的文化积淀和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行文构思能力,还能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我们可以在文章标题处引用诗词名句,这样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03年福建考生的《月是故乡明》,引用杜甫名句作为标题,不仅紧扣“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作文话题,而且表达得更有韵味。
文章的“凤头”,可以引用诗词领起全篇,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读者马上“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若能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就会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
这样的实例很多,鉴于篇幅,就不一一例举。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只有做到爱读诗、读好诗、善读诗,才能养成志存高远、厚德载物的大气,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才气,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正气,敢想敢做、开拓进取的锐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学生只有养孕出种种气韵,才能在作文中尽情挥洒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构建一方属于自己的朗朗晴空。
参考文献: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
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师大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广东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