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要讲究提问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24097 浏览:1083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策略是指“经过认真准备的包括为达到既定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步骤的计划”。课堂提问是用于指导教师决定在课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堂中提哪些问题,用什么方式提,何时提出,怎样解决,它提供了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框架。根据课堂提问的现状,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优化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
1 提问要善于捕捉时机

1.1 从学生的思维状态捕捉最佳时机。

1.1.1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课文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1.1.2 当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位”时,及时提问。所谓思维“错位”,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在理解上的片面性,即模糊认识。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错位”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1.1.3 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发问,步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深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

1.2 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最佳时机。

1.2.1 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
1.2.2 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这样,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1.2.3 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2 提问要讲究形式
2.1 激励式提问。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问是激发学生认真探索的动力和关键。采用激励式提问能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探索的,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遇。
2.2 发散式提问。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采用发散式提问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采用发散式提问,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切入点思考。由点发散,多向思维,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广泛性,也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
2.3 创新式提问。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愿意积极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发展,产生创新。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感到无拘无束,思维才会流畅,才会有创新的见解出现。
2.4 逆向式提问。思维习惯的束敷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课文重点,突破定势,采用逆向式提问,引导学生从反向思维中进行新的探索,促使学生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发表独到的见解,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 提问要控制合适的“度”
3.1 控制提问难易的“度”。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高层次过渡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
3.2 控制提问时间的“度”。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因为学生答问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只有时间充足,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会抓住要领,有条理的作答。
在教学中,把握提问时间的“度”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难度较大的思考时间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提问时间的把握还要看学生答问的具体情况,回答正确的、全面的、停顿时间就短一些,反之则长一些,教师在适当等待时,可随机问一下“是这样吗?”“还有什么补充的?”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思维,切忌简单的否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