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入谈小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策略结论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24089 浏览:1076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节完整的新授课,应包括导入新课、新授课和巩固练习这三个基本部分。其中新授课是主体,导入新课是为了引出新课,导入新课虽不是主体,但它却是整节课堂教学 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新课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成败。因此设计好上好导入新课这一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复习引入法

复习引入法是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也是数学授课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最常用,使用范围最宽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复习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因为数学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前后内容联系紧密。通过复习法,既可以使学生巩固旧的知识,又能调动其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过渡自然,衔接紧密,使学生接触新知识不感到突然。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口答基础训练题:
①1厘米+0.3分米=? 4元-3角=?
②2/3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
③口算:5/8+7/8= 7/12-5/12= 7/9-1/1=
第一道题复习整、小数在数量单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必须先统一单位),为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 接相加减的道理作了辅垫。后面几道题通过“分数单位”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旧知识的再现,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搭了桥、引了路。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便自求得知了。以旧引新的“导”,要注意训练题既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点“穿针引线”, 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不能过于降低学习和探索思考问题的坡度,使他们觉得兴味索然。

二、趣味导入法

趣味是数学的营养品,可以补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主要通过小故事。小实验,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理论,逻辑趣味题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快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十分有利。例如;一位教师走向讲台,在黑板上板书“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同学们见了很惊奇,数学老师怎么给我们上课文呢?老师问你们会不会缩句。学生马上答道“天空飘着云”,老师点头说很好。下面在做一道缩句例题。4.8加上1/5的和除以1/3与3/4的积。学生一时答不上来,纷纷议论,数学也要缩句,这种句子怎么缩?缩句与列式有关系吗?老师接着提了个问题?这句话里说的是谁除以谁?此时此刻,大家很快把句子缩为“和除以积”算式马上列出来了,即(4.8+1/5)/(1/3×3/4),接着新内容就登台亮相了。

三、铺路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在内容联系很紧密的数学内容方面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就是根据所学内容,先回顾复习学过的旧知识,并将此化作一个一个的铺路石(或称为架桥)。然后过渡到所授知识的讲解上。例如:有的老师教两步计算应用题,先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某班第一天栽苹果树50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栽了20棵,第二天栽了多少棵?两天共栽了多少棵苹果树?”这样导入可分散难点,降低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又如在教学 “分数的意义”一课,正确理解分数意义是教学的重点,而单位“1”的抽象性又使它成为掌握分数 意义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从观察图形入手,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①观察。课本中的前六 幅图形作第一组,后两幅图为第二组,让学生从第一组到第二组按顺序边观察边说出图中各将什么当成单位“1 ”,其中的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②对比。让学生将两组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③概括。通过观察和 对比,单位“1”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即:单位“1”不仅可以表 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④运用。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 一种手段。于是我又启发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单位“1”的意义。由于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形作为认 知的起点,在向抽象思维过渡过程中,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 单位“1”含义有了较清晰而又准确的理解,顺利突破了难点。
总之,导入新课的形式和思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无一定之规却有一定之妙。在教学实践中源于:论文写法www.618jyw.com
,还应特别注意导入设计的针对性、有启发性、艺术性。 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就是成功的导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