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4新题型对英语教学反拨作用实证探讨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18966 浏览:829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言测试在外语教学中仍然是一种主要的评估手段:如随堂测试、分班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等。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考试,如高招考试、国家统一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以及出国学习职员参加的托福、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雅思考试等。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一次大规模的外语测试,在中国已有近20年的历史。作为一项重大测试,它时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各大院校的学生、教育体制乃至全社会都非常重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因此,我们必须要着重研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尤其是改革后的新题型对教学的反拨作用。语言测试的后效作用(washback),又称反拨作用,是指语言测试对教学的影响。一般来说,英语测试具有正面和反面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方面的信息,评估学生一个阶段中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掌握情况并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它也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使学生过分焦虑。尤其是像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种影响广泛的考试——被学生及用人单位误视为水平测试并作为衡量学生语言水平的工具——其反拨作用,即它对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就更不容忽视。目前国内的研究职员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种考试的消极影响,缺乏对其积极影响的研究。同时也缺少对如何在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英语测试的正面作用并最大程度地限制和制约反面作用的研究。国外对反拨作用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测试理论,而且有效地指导了语言教学。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除了专门从事标准化试题设计及该方面研究职员外,在我国测试的后效作用仍未得到广泛熟悉。固然,国内一些学者也已开始研究测试的反拨作用,但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在它改革题型后,新旧题型对各类院校师生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的对比专题实证研究尚未起步。本研究鉴戒国内外对反拨作用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教学实践,旨在探讨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其创新性也在于此,因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随堂听课观察的形式对400名大学英语学习者和40名教师分别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利用SPSS和GITB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象为黑龙江工程学院200名2004级和200名2005级本科生和40名大学英语教师。学生对象根据年级分成两组进行统计分析,即参加传统测试的考生和参加新题型测试的考生。教师为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一线各个年龄段的教师。由于测试的结果对社会、教育体系及该体系中的个人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英语教学水平。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怎样将研究的理论与教学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脱离应试教育,将测试服务于教学,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起点。在研究中探寻可行的教学模式,使测试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使教学离开考试这个指挥棒,使得学生不再盲目地为了考而学。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本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描述了实施这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反拨作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先容了传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简单分析传统四级考试的题型分布,并分别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的正、负面的反拨作用。以此说明改革前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负面反拨作用过强,实施考试改革有其必要性。第四章对于改革后的四级从四个方面分析,即:新增题型的分析,考试时间变化的分析,成绩报道方式变化的分析,参考职员范围变化的分析。来说明其对于教学的反拨作用。第五章以改革创新后的综合教学方式对大学英语教学和师生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教学和测试之间形成的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关系给大学英语测试所带来的正面的反拨作用给予阐述。第六章说明此项研究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和数据收集的程序。具体叙述了试卷分析、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个别访谈的结果。以试卷分析、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个别访谈的结果为依据,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反拨作用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巩固其积极的反拨作用,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使得负面的反拨作用被进一步的抑制。第七章对本项研究做了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改革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教与学依然存在负面的反驳作用,但是其正面反拨作用占主导地位。因此提出了该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意义,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点鉴戒,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改革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正面的反拨作用有所帮助。不过,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本篇论文显示该研究还存在不足,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新题型反拨作用大学英语教学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9Chapter1Introduction9-111.1Backgroundofthestudy91.2Purposeofthepresentstudy9-11Chapter2LiteratureReview11-232.1Conceptsofwashback11-122.2Washbackstudyabroad12-142.3Workingmechanisofwashback14-172.4Classificationsofwashback17-202.4.1Positiveandnegativewashback17-182.4.2Overtandcovertwashback18-202.5WashbackstudyinChina20-212.6Summary21-23Chapter3WashbackStudyfromOldCET423-273.1ThedistributionoftypesofquestionsinoldCET423-243.2OldCET4washbackstudy24-263.2.1Thepositivewashback243.2.2Thenegativewashback24-263.3Summary26-27Chapter4WashbackStudyfromNewCET427-344.1ThedistributionoftypesofquestionsinnewCET427-284.2TheanalysisofnewCET428-304.2.1Theanalysisofthenewtypesofquestions284.2.2Theanalysisoforderofthequestions28-294.2.3Theanalysisofthechangeofthereportingscore29-304.2.4Theanalysisofthechangeofparticipants304.3CET4afterimprovementwashbackstudy30-334.3.1Thepositivewashback30-334.3.2Thenegativewashback334.4Summary33-34Chapter5TheApplicationofNewConceptofIntegrativeTeachingMethodsonCETeachingandLearning34-435.1Therelationshipofteaching,learningandtesting345.2Theapplicationofthelearner-centeredapproachinELT34-365.3TheapplicationofcreatingopportunitieorstudentstocommunicatewithothersinEnglishauthenticallyinELT36-385.4TheapplicationofthecultivatingculturalawarenessinELT38-415.4.1TheprinciplesofculturalteachingtobeobeyedinELT38-395.4.2TheapproachesinculturalteachinginELT39-415.5Theapplicationofthenet-basedteachingmodelinELT41-425.6TheapplicationoftheconstructingEnglishlearningatmosphereofcampusinELT425.7Summary42-43Chapter6EmpiricalStudyontheWashbackofNewCET443-676.1Subjectsoftheinvestigation436.2Objectivesofthestudy436.3Methodologyoftheempiricaltest43-476.3.1Questionnaires(includingtheteachersandthestudents)44-456.3.2Classroomobservations45-466.3.3Interviews(includingtheteachersandthestudents)46-476.4Thedataanalysisandfindings47-656.4.1Questionnaires(includingtheteachersandthestudents)47-586.4.2Classroomobservations58-616.4.3Interviews61-656.5TheresultanddataanalysisofCET4reportingscore65-666.5.1Result656.5.2Dataanalysis65-666.6Summary66-67Chapter7Conclusion67-68Notes68-72References72-76Appendixes76-8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5-86Acknowledgements86-8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