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灵动语文教学灵动之美科技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5744 浏览:196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传统的语文教学太重视语文课堂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所以,课堂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语文课堂成了教师阅读分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必须改变。针对这样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下面就是我对现代课堂教学探索时的一点心得。

一、变动“观念”让课堂闪烁灵性的光芒

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评价这首小令是极为精确的。我安排两节课来学习这首诗。第一节课是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并指导学生作画,让学生“绘”出诗中之画。第二节课是赏画、写文章。让学生写出画里画外之意。用这种方法教读此诗,可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

二、“互动”的师生让课堂成为和谐乐章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尊重是相互的,在学生尊重你的同时,你更应该尊重学生。互动就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下唱出和谐乐章!
记得有一次在教学《过故人庄》时,有一个学生质疑说:“老师我想知道‘故人’到底指的是哪位朋友呢?他叫什么?……”这个问题在我意料之中。我查阅过好多资料,都无确切记载,只是把他理解成“老朋友”而已。但是如果直接告诉他,或许学生会认为老师有搪塞之意。便说:“很抱歉,我暂时不能回答你的问题,你愿意在下课后和我一起去查阅资料吗?”学生欣然答应,结果一下课就有好多学生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和他们一起在网上查询,终无果……学生对此有点遗憾,但是他们也同样有收获,那就是和老师互动的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

三、“方式”的灵动让思维的火花绽放

我总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有固定程序。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的基本程序,但允许在教学过程中修改程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程序,提倡常式和变式的结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通话、句意停顿、丰富的感情等),读课文无疑是有效途径之一。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无论写得如何精彩,无论表达多么深厚的感情,首先都要通过“读”来领会。读,是打开学习之门的金钥匙,否则,只会是空中楼阁,水中捞月了。

四、涌动的“”共谱艺术篇章

对生活有了,生活就充满朝气,同样对学习有了,学习就会变得很快乐。教师在变换各种教学手段,不就是为了能把学生引到教学情境中来吗?教学情境就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由课堂空间、课堂物理条件、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信息交流、课堂卫生环境等因素构成。当你用一张一成不变的面容去引导孩子进入情境时,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只有当老师本身对教材有了,才能让孩子们融入情境中去。从而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听过一位同仁的课,他教的是《广玉兰》,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让我为之感慨。当学生学到“广玉兰开花有早中专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有迟……”要体会不同形态的花具有不同的美时,教师忽作娇羞之态,拎起衣角旋转。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他。学生兴致盎然纷纷畅谈:娇羞、芙蓉出水、千娇百媚……
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理解不同的花的形态下的美丽。学生的思维和情趣被老师激起来了。有的为自己选择的形态写了一段简介,有的用画笔画下了美丽的瞬间……一个看似做作的环节能让学生如此踊跃地展示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这不就是涌动的课堂吗?这样的学习哪个学生会累,会烦呢?
这一切的一切,都很平凡,也很常见。可我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当他们开始动笔写时,不约而同地写成了:“老师,我想对你说”。
也许那堂课按常规来说,是失职的课,可是我和学生都因为这堂课而感动。当学生和老师有了融洽的交流,有了那份珍贵的感动,我想那时候的语文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入到令人乏味的地步的!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上黄中心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