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启发式初中历史启发式和拓展式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20 点赞:14403 浏览:600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了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中逐渐出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模式、新方法,但也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以启发式教学和拓展式教学两种方法为例作以阐述。
启发式教学 提问 拓展式教学 教学相长
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前,传统的中学历史课程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教学内容中倾向于专业性和知识点本身,而且知识密度大、偏难、缺乏新意,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机械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过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性人文课程。”强调历史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所以,历史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学会正确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从而为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学习潜力的发掘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主要在于课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也日益破旧出新,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日渐形成。为了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逐渐出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模式、新方法,但也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下面我以启发式教学和拓展式教学两方面为例作以阐述。

一、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利与弊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多数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多种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这是最简便、最直接可行的方法,也是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不可否认,启发式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由于这种方法灵活易用,又能调动课堂气氛,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都很容易接受,并且“积极”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源于:www.618jyw.com
用得时间长了,多样化的方法最终被简化为一种方式——提问。而问题在于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有的教师提问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另一种就是非常简单的一问一答式。课堂教学被简化为单一的提问,有价值的问题却比较少,以致于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更不用说探索知识的热情了。这样的互动是低效的,简单地说就是有问答却没有对话。
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种现象,结合我个人几年来课堂教学的实践,我认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提问必不可少,但设计的问题既要体现教学目的,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又要设计的水平适中、形式巧妙。首先是提出的问题要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问题设置恰到好处、数量要适中。举个例子来说,导入新课时,很多教师喜欢用提问式,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看起来直接、干脆利落。例如,讲述五四爱国运动,可以设置小问题导入:大家是否知道5月4日是我国的什么节日?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青年节?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一连串的问题,可以很自然的让学生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但提问多了也不行,如果课堂上随心所欲想起来问题就提问,一节课下来俨然是一场“答辩会”,这样的提问就没有意义了。其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容易被绝大多数学生接受,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度,既不能太难,使学生回答不上来,也不能太过简单,使提问失去意义。对待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都应该有所差别,因材施教。
当然,启发式教学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诸多手段之一,但如果长时间单纯使用,一方面,会因为学习方式的单调而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懈怠;另一方面,会因为某种方式本身的局限性而无法给学生的发展空间,教师不能一味依赖,应该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如常见的讨论、表演、搜集资料、分析资料、观摩、社会调查等,都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中。

二、在课堂教学的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课堂教学内容也要相应延伸

所谓的内容延伸,是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不是照本宣科,教师要能够做到知识的融汇贯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专才”,还要努力成为“全才”。
首先,历史是活着的过去,应该活色生香,在讲述一些比较抽象或枯燥乏味的问题时,如能恰当地引入诗歌、对联、民谣、成语或传说等,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南宋初期金兵入侵,南宋众多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下,而统治者“苟安临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书本上的书面语学生都能理解其意思,但为了加深他们更深层的理解,并感同身受,就可举“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一首诗作为说明。又如,反映吴越争霸,可选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民国时代,一些对联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民对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剥削十分不满,如“自古未闻粪有税,如今只剩屁无捐。”把“民国万岁,天下太平”讥讽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贪”。还有一些民谣如:“租种十亩田,要缴十道捐,衣衫不遮,烟囱不冒烟”“农民头上两把刀,租子重,利钱高,夹在当中吃不消;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上吊,坐监牢”。这些都是民国时期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真实写照,是人民悲惨生活的缩影,在教学中是很好的材料,使学生更能全面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在学习历史人物时,为了凸显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可以采用诗歌、民谣等,以加深学生对他们的印象。如秦国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可举对联“泽被千古,功著万世”来形容他们的功勋;再如,抗元的文天祥,可以让学生背他自己作的一首诗《过零丁洋》的最后两句认识他的英雄气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其实是把历史和语文学科结合起来,既能拓展知识丰富视野,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历史现象无所不包,诸如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军事、文化等,内容包罗万象,但我们很难把历史按上述标准严格地分割开。如何极大地丰富历史知识呢?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是很好的方法。例如把历史地图、相关图片、影音资料等做成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具体直观的历史,而且可以精简许多不必要的语言,使讲述更为生动有力;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前拟定好需要补充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多方面查找信息,特别是网络资源,以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所述的两点问题其实是迎合新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历史教学的魅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历史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高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