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生活以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31289 浏览:1448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要求我们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 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来源,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数学化;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一、从生活中来,把生活问题带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 数学知识是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理解和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数学内容非常抽象,不易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这些知识的源头来自生活,所以,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创设一种生活情境,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问题. 其次,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尽可能地创设一种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中去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从而体会到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数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二、到生活中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1. 处理数学问题,使之更融合于生活

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在新课传授时,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同时更需要让学生经历将数学模型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练习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们现在的练习太多,并且题型比较单一,重在知识的巩固,对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却比较淡薄.可以想象,这样的练习,让多数学生感觉数学只有在课堂上有用,考试时有用,一旦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就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因此,老师对练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给学生以不同寻常的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如“求平均数”,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来巩固平均数 = 总数 ÷ 个数的这种方法.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先给出江苏省十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问:我们班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从而引出要算班中学生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小组中从前排到后排10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143厘米进行比较.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位老师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生活中需要平均数;算平均数的这些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等.经过老师智慧的闪动,使这一个练习题耳目一新.

2. 呈现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发现. 老师要尽可能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 如在“认识方向”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知道了如何辨认地图中的方向后,老师出示了一张我们徐州市的城区地图,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学校的东南西北分别有哪些建筑物,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所学到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认清各个方位. 然后又设计了一个帮助迷路的小明指路的活动,学生也能正确指出往西走应该要往右拐弯,帮助小明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这样就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生活事例,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动脑思考,真正地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

3. 数学概念的教学从生活原型入手

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形成的,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模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概念变得鲜明生动、通俗易懂. 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从生活原型入手. 比如教师在教“按比例分配”一课时,就采用了从生活实例导入的方法,屏幕出示:体育老师正在上篮球课,他手里拿了16个篮球,准备分给男生、女生两队,该怎么分?题目一出来,学生就举手回答“平均分”,此时老师没有表态,这时,又有个学生举手:“给男生16个,不给女生. ”顿时学生们哈哈大笑,有的学生趁机答:“男生15个,女生1个.”“男生10个,女生6个.”……
女生们很不满意,争着说:“给我们女生16个,男生不给.”“女生15个,男生1个.”……学生们争执起来,老师开始发言了:“这些分法都不大合理,最合理的方法是按照男女生人数来分比较合适. ”同学们向老师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这时,老师给了学生一条信息: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得知: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 ∶ 1,据此学生们很快就猜出了男生应分得12个篮球,女生应分得4个篮球. 从而老师揭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学习这个概念之前,教师按照生活的原型把学生慢慢引入了课堂,并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这对深入理解数学内涵,并抽象概括出其本质作了铺垫.

三、数学不等于生活

生活中没有纯粹的数学问题,而数学也不仅仅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是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有适合它的生活背景,这主要是由数学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现在有一些教学设计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关于“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把现实生活中的商场购物、旅游、运动会等情境引入数学,确实吸引不少学生的视线,但是再好的情境要是没有新颖性也会让学生厌烦,所以说,创设情境要考虑它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并不一定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总之,在新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下,要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 小学数学“生活化”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真谛与价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深地领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数学真的有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