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充分发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8140 浏览:24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树立为农村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做好企业主导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岗位培训,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中的跟踪性培训。
关键词: 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岗位培训跟踪性培训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较低,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农村人口素质,增强农民的从业能力和市场意识,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必然的选择。那么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有怎样的作用?职业院校又该如何发挥这种作用呢?

一、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很多因素制约,其中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一个根本问题。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由一般素质的“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过渡,都是一个全面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的过程。很明显,职业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快速、有序转移的根本保证。
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人力资源的内在质量对财富聚集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无论对经济社会的增长还是对劳动者个人收入的提高,都意义重大。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1]舒尔茨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618jyw.com
认为:“改进福利之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2]从本质上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从而实现个人收入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一样,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但它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最紧密、最直接的联系,在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职业教育为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服务,在培养劳动力专业素质,发展劳动力的智能,塑造劳动者职业道德品质、人格,传授生产技术等方面更加有效,能更加直接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应得到高度重视,以“就业”促“招生”,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在非农产业实现了较高质量的就业。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安置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村新生劳动力有序转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农村新生劳动力转移总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居于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
在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中,职业教育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工培训。《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提出,要逐步扩大培训规模。2003—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如此空前庞大的农民工培训规划,是继“六五”、“七五”期间大规模职工岗位培训之后,我国教育系统最大的培训活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绝不是一项短期应急性的政治任务,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重要的历史使命。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把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深化改革,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树立为农村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

教育在不同时挥的作用不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落后的小农经济几乎不需要教育的支撑,教育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和统治阶级的愚民工具,教育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消费性事业”,谈不上经济功能。新中国成立以后,基本照搬原苏联的教育模式,教育更多地被看做是上层建筑,其生产力属性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学文化、学技术的愿望,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并被认同。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方针。由此,我国职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强调“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明显增加。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避免个别学校把升学作为主要目标的倾向。我国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就业服务。具体地说,职业教育要切实以就业为导向,而不能以升学为主导;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农民致富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并不矛盾;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极端重要性,职业教育应该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当前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二)做好企业主导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岗位培训。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时,根据相关岗位的要求,必须对其开展岗位培训。这既是提高我国企业劳动生产率与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也是保证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保护农民工权益的必然要求。企业的培训责任是世界范围内的惯例,而且职工岗位培训对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重要价值,所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岗位培训应该由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农村转移劳动力岗位培训的经费应该以企业提供的培训储备金为主,国家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在《2003-2010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对农民工岗位培训的经费有明确的规定:“用人单位负有培训本单位所用农民工的责任。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3]对于大量使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企业,国家应该采取一定额度的免税或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开展农民工的岗位培训。
其次,企业应该主动联系相关的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利用他们的职业教育资源,以企业为基地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岗位培训,这种培训由于其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提高作用明显,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也很有好处。
第三,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企业的岗位培训进行有效的监管。我国应该建立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对于国家控制的对职工技能要求较高的特殊行业,必须要求它对新招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并使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对于没有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的行业,也应规定企业必须对新员工进行一定学时的培训。

(三)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中的跟踪性培训。

在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体制下,职业教育不应该成为一种终结教育,而应该从时间与空间上涵盖人的一生,提供给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政府、企业与职业培训机构都应该为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继续教育问题做出努力。
从政府的角度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继续教育问题是稳定农村剩余人口迁移成果、提高劳动力转移质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农村剩余人口迁移到城镇以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产生提升自身素质的需求以拓展生存空间,从而谋求更高质量生活的教育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迁移人口就很难融入城市,城镇化所要求的人口迁移(而不是短时间的“转移”)也就难以完成,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摘自: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www.618jyw.com

从企业的角度看,农村转移劳动力得到有效的培训和提高是改善企业生产状况、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目光远大的企业,必然会把自身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的角度看,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继续教育的服务是挖掘其教育潜力,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的重要机遇。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展了一些诸如志愿者给农民工“送课”的活动,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些有限的活动也是以“公益活动”的面貌出现的,我们应该把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继续教育上升到制度化的高度,使其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慧翮.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J].职业教育研究,2006(2).
[2][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3]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3-10-0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