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留守学生如何转化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5727 浏览:207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辨证唯物主义者告诉我们:“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所以“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知识;兴趣淡薄;学困生
1326-3587(2012)09-0079-01

一、现实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中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被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进行专题调查、探讨,目的在于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等,探讨有针对性的农村学校教育手段和进展方向,建立新的教育方式。使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辨证唯物主义者告诉我们:“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所以“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学困生”面对数学不足,当现有数学知识的水平与数学不足解决所需要的水平距离比较大,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解决,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解决,在不足解决之后,“学困生”解决不足的水平也会相应地提升。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转化已有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改善自我。要真正理解、执行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进展,为了学生的全面数学进展,为了“学困生”的个性数学进展。能使“学困生”和普通生公平地学习,营造和谐的数学环境,着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升数学学科教育质量。

二、论述基础和实践基础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探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探讨的重点已以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理由,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情况,以便大面积提升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以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前人的这些探讨,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论述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课题探讨的论述依据

1、教育学论述: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进展。人的全面进展,以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历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进展。
2、多元智能论述:多元智论述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进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进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历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历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历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联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是可行的。
4、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而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现代课堂教学论述: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论述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历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点的教学实践活动。

四、课题探讨的内容和策略

(一)学习困难生的心理情况及原因浅析。

所谓“数学学困生” 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教师的偏见或由于家庭及学生自身等理由造成的、被其他学生所轻视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体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策略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数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以下简称“学困生” )。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深思与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二)“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小学数学学习“学困生”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不断增加,由此,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已成为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

(1)倍加关爱,唤起学习动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关心爱护、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做起,坚持对他们施以爱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2)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小学生又具有以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僵滞少变,他们似乎对任何稍微复杂的不足都懒得去深思,所以教师借助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他们喜爱的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促其手、脑、眼、口多种器官共同参与,以手巧促心灵。
(3)适时鼓励评价,巩固学习兴趣。
“学困生”在班级活动中出现不足较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扬的机会很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努力捕捉“学困生”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要及时鼓励。同时要注意实施分层评价,因为学生的认知方式等方面都是有差别的,“学困生”在这些方面体现更为显著,如果以一种标准衡量定性,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创设条件,促其参与,为“学困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3.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4、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足,既然是教育不足,当然要以教育内部革新着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5、呼吁全社会来关心留守儿童不足,关爱留守儿童。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虽然少了家庭的亲情,但得到了社会的温暖,就可以弥补与父母分离不足。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数学家进行创造的故事。我相信如果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家关爱留守儿童,就可以消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弥补亲情联系的缺失对人格健全进展的消积影响;如果能充分发挥专业教育人才——教师的作用,就一定不会让留守儿童输在起跑线上;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能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进展,就能摆正务工与教育孩子的平衡点,做到两全其美。只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就能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