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密不透风,疏能跑马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5266 浏览:189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的书法艺术讲究“密不透风,疏能跑马”,而在留白之处往往能激起欣赏者的无尽审美感受,这即引发了笔者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深思。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很多时候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如何转变这种情况,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联系的转换,书法上的做法给了我们启迪。

一、教学设计做到密不透风

“密不透风”就是在教学设计历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各个环节,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
包括他们的知识储备、个性特点、班级氛围,这是制定合理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
比如教学《雷雨》时,我考虑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戏剧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所带班级学生在课堂上体现活跃,发言积极,之前在学习《窦娥冤》时又对相关戏剧知识做了系统讲解,并且他们正在为学校的艺术节展演排演话剧。根据这些情况,我决定以戏剧矛盾入手,抓住人物语言进行浅析,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朗读表演,进而通过语言浅析人物特点。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表演,学生不仅自己挖掘出了周朴园身上复杂的特点,也掌握了一种浅析人物的策略。
2.教师应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
现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基本都是按照文体组成单元,教师在实际落实教学中采取独立的教学方式,即教授任何一种同类文体的文本所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是重叠的。其实针对不同的作品,我们不妨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对整个单元甚至是整套高中教材内容有所了解。在进行单元教学前,对所授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不要每篇课文都对知识点进行简单堆砌,而应有针对性地讲清重点。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而学生也可以学有所得、灵活运用了。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戏剧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可对单元教学做这样的整合:《窦娥冤》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古代戏曲的特点之外着重以戏剧冲突入手,抓住三桩誓言来浅析作品主题;《雷雨》则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戏剧特点的同时,以戏剧语言入手浅析人物形象;《哈姆雷特》一文旨在以莎士比亚所处的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基础上,以人物内心的角度挖掘作品的人文主义内涵。这样,整个单元教学实施完成之后,学生就能基本掌握阅读戏剧作品的策略,并可触类旁通,阅读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
3.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还要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历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它既包括教师教学的策略,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策略,是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的统一。
恰当地选用教学策略,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师的特点进行综合浅析,把多种教学法有主有次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达到最佳组合。选择何种教学策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方式和手段,都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的原则。例如在进行《雷雨》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通过播放视频资料《雷雨》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适时点拨,针对学生学习历程中有着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策略,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深思与探讨,寻找解决不足的途径与策略,引导学生以戏剧冲突为突破口,人物对话为重点来探究人物形象。以而达到掌握知识并进展能力的目的;反复朗读,进入角色,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把阅读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欣赏、合作探究来解决不足。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在《雷雨》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通过讨论掌握以人物语言浅析人物性格的策略。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教学实施环节做到“疏能跑马”

“疏能跑马”就是在课堂教学历程中,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进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历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教师在教学历程中必须想方设法推动教学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要建立良好的师生联系
没有哪个学生会喜欢整天板着脸上课的老师,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与自尊心。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眼神、手势、姿态以及适当的口语等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要通过这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去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创造有利的环境。
2.老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课堂活动时间
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而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敢于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驰骋,就像是书法中的留白一样,这才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的关键所在,当然,这是在教师主导之下的主体发挥。在进行《雷雨》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朗读、表演以及观看戏剧片段的历程中去挖掘人物内心,在学生普遍指出周朴园的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的反面特点之后我适时的出示曹禺先生的一段话:“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又引发了学生关于周朴园性格的更深层面的探讨,引发了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
3.教师还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深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一轮课程革新强调,要尊重学生文本解读的个性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它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把学生以“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了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较快进展。学生的个人阅历、性格特点不同都会引发对文本的不同深思。在课堂教学历程中,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观点和我们的教案准备有出入,就对学生的看法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或者不置可否甚至立刻否决,这样会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久而久之,课堂就真的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我们不必担心学生的错误看法,更不必担心学生肆意发挥,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因为学生会有自己的正确的评价系统。如我在教授《雷雨》时,设计的时候旨在通过人物对话来浅析人物形象,没有考虑舞台说明的内容,而我班的一个学生就关注到了舞台说明中对人物神态的刻画,我顺势一点,告诉他们戏曲语言除了人物语言之外还包括舞台说明,这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我相信比单纯的说教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还有一个学生又提到:“我认为周朴园的做法是对的,我如果是他也会那样选择”。还没等我开口,同学们马上就开始了反驳,最后还得出了“没有钱是不能,但钱绝不是万能的看法”。这就是学生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
最后,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可能给45分钟的语文课赋予了太多的教学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我们的课堂难以完成的,我们的教学历程设计得太复杂,操作起来也很吃力,我们太注重知识的落实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听说读写,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提升而抱怨,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所谓“返璞归真才是会教”。
〔责任编辑:李继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